文言文的特征与邓哀王冲的智慧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邓哀王曹冲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邓哀王曹...
2024-05-06 17:07:37 人看过
2018年8月作文专辑出炉,欢迎选用!
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语文阅刊”关注就可以了。
2018年8月作文专辑出炉,欢迎选用!
高考著名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手机
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3.一4.5.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2018·湖北襄阳)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今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 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秦民大说()
②有一人徙之()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
二、(2018·山东菏泽)阅读下面文言文宋濂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完成问题。(14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贞观政要》(节选)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①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②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注释】 ①物:众人,此处指百姓。②斯须:片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又何间焉()
②神弗福也()
③彼竭我盈()
④恒令腹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可以一战 不以物喜
B.登轼而望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公将鼓之 当思之在心
D.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林 深 则 鸟 栖 水 广 则 鱼 游 仁 义 积 则 物 自 归 之。
5.结合《〈贞观政要〉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谈谈对“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的理解。(2分)
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选自《孟子》)
材料二: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
三、(2018·山东济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2018年8月作文专辑出炉,欢迎选用!,水潦③注焉,雚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释】 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汙(wū)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了解
D.及鲁肃过寻阳 过:拜访
2.下面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水潦注焉
A.复到舅家问焉
B.且焉置土石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以 显 闻 四 方 流 声 后 裔 者 岂 非 学 之 效 也?
四、(2017·湖南邵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4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2018年8月作文专辑出炉,欢迎选用!,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 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4.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的心情。【乙】文“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的情绪。(2分)
五、(2017·黑龙江龙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8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 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同“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 937卷,11 095册。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词语。(2分)
(1)俟其欣悦()
(2)无不立对()
2.解释下列语句。(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3.请结合【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经历,谈谈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怎么样做。(2分)
参考答案
一、
1.【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含义。文言文词语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词语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解题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宋濂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答案】①同“悦”,愉快②代词,指“木”(木头)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正确停顿应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募”“徙”“予”等字词的翻译。
【答案】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乙文中商鞅认识到要想让变法取得人民的支持,就一定要取信于民,所以才会“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与甲文“讲信修睦”中的“讲信”一致。
【答案】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5.【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 :不同意。①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②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二、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答案】①参与②赐福,保佑③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④经常
2.【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A.介词,凭借/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转折;C.音节助词/音节助词;D.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鼓”“再”“则”等字词的翻译。
【答案】(1)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2)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答案】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5.【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材料内容来理解。“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的意思是“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结合乙文“仁义积则物自归之”的观点和两则材料的内容,围绕着“施惠于民”来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施惠于民,是为人君者首要考虑的事情,只有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国家的福利,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戴和支持,也就是得民心;共产党现在所做的事就是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获得民众的支持。如果君主和政府只顾自己享受和逐利,不顾民众死活,那么就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三、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宋濂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过:路过,经过。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例句中的“焉”是兼词,在那里。A.代词,指方仲永的情况;B.疑问代词,哪里;C.兼词,在那里;D.语气助词,不译。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A.《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B.“孤”是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C.孙权并没有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只是以自己为例,善意劝吕蒙学习。
【答案】D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三”“见”等字词的翻译。
【答案】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答案】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
四、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答案】(1)以……为乐(2)静止不动的样子(3)更加(4)遗憾
2.【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 B.都是因为的意思。C.前者,的;后者,代词,当时的情景。D.前者,代词,小溪;后者,语气词。
【答案】B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
【答案】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
【答案】(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答案】被贬后悲凉(孤寂凄凉)知音难觅的惆怅。
五、
1.【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先翻译句子:①等到他高兴时;②没有不立刻回答的。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答案】①等待②回答
2.【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①重点词:叩问,请教。②重点词:识,记住。
【答案】(1)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偶然进城去,道路两旁店铺的名号他都能默默地记在心里。
3.【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合情合理即可。本题中宋濂学习刻苦和勤奋,比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李绂“每一翻绎,无不成诵”的勤奋。围绕刻苦精神、求教态度来谈即可。
【答案】围绕刻苦精神、求教态度来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