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士带你读易经2020-04-09
今天,承接【一日一读易之第六讲】,来说一下周易断卦的方法。周易爻辞断卦法,即根据...
2024-05-07 14:06:46 人看过
1.作者周公
关于《周易》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在这点上,笔者赞成主流的结论:周公旦。
具体看法是:《周易》是周公还政后在丰邑颐养时(公元前1036年左右)创作。周公主创,制定主题、思路、框架,并最终审定。具体内容则是由一个卜官史官组成的创作小组执笔。
《春秋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从《易象》中得以管窥“周公之德”,可见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周易》与周公有着密切关系,也并非单纯的筮书,更具德化之功。这是孔子之前的事。
2.周公不迷信
《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疆之爻辞占法,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通典》:“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告凶,卜筮不吉,星变为灾,请还师。’太公怒曰:‘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所知乎?’乃焚龟折蓍(李向东)周公旦是怎么占卜的?你知道吗?,援枹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从之。遂灭纣。”
武王伐纣,周公一直在旁辅佐。耳濡目染,即使周公早年曾经相信占卜,但一系列事实以及帝辛的所谓天命最终被推翻,都促使本就多材多能的周公明白:占卜只是统治阶层安定人心、给自身行为寻找合法性的一种手段。
所以周公摄政后的行为都是在踏踏实实地为周朝奠定万世基业,而非把未来寄托在虚无的天帝保佑上。比如封邦建国,完善政治制度;制礼作乐,完善宗法制度;《大诰》《多士》《召诰》《洛诰》《无逸》《立政》《康诰》《酒诰》《梓材》等今天能看到的周公文献,都是从德行角度立意,强调仁德爱民才能拥有天下。
3.作《易》缘由
从卦爻辞蕴含的思想性,卦爻辞之间明显的内在逻辑,卦序的人为编排,都在表明《周易》文本是一种理性创作,而不是筮辞堆砌。真要只是辑选筮辞为书的话,根本无须周公出手。以周公的思想境界出手,就绝不会仅仅以卜官的视角去写一本纯粹的卜筮工具书。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公雄才大略,智慧卓越。设身处地思考,在他晚年回首时,会有言未尽、心未安之感,亟需一部著作来系统阐述他的思想以育诫后人。
周公想写的东西实在太多,殷商灭亡的教训需要总结,文武二王开创历史的卓越功勋需要铭记,他自己对政治、人生的深邃认识需要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才能满足这种集记史、述理、表功、明道于一体的需求呢?
六十四卦模型,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以上内容。六十四卦的六位结构,能很好的承载分段式逻辑叙述的需求。六十四卦爻辞占法,是文王在羑里时的创意,对于周人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周公选择64卦为载体写作自然而然。
4.卜筮是外衣,记史述理是本质
《周易》为君子谋,事写周革殷命,理言明道通变,敬德保民,是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立意,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精英。
殷商时,凡重大决策均需经龟卜决断,人们认为那是按天意行事。《礼记·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
在当时,占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人心,龟卜对于殷商统治者既是传统的决策辅助手段,又是愚民教化的需要,新朝新法,周朝需要建立自己的占法体系以立信,周公以卜筮的形式创作《周易》,既不影响思想的表达,又适应了这种以筮代卜的政治需求,一举两得。
占卜是时代文化的主流,周公不迷信占卜,但他明白利用神道社教的重要性。所以虽然是教育子弟的书,但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如果直接告诉子弟卜筮无用,一是他们理解不了,二是也不是时机。卜筮的愚民性质,只能是对个别精英口传心授的内容,并非可以言传多耳。
作为教材的《周易》只是以卜筮外形示人,因此虽然《周易》行文中看似用了许多卜筮词汇,但其实质是蕴寓其中的思想体系,而非为了卜筮而制造一堆卜辞。
我们研究《周易》文本内涵,就是要抽丝剥茧,透过表象看实质,不被卜筮等表象迷惑。
借筮说理,是顺应当时文化背景的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因此就以为《周易》的文本就是筮辞辑录。
筮辞之于卜筮,意义在于文词的意象而非文理。只要是具有一定词汇量的文本,就可以作为筮词爻辞占法,这与文本本身的意义无关。后世的测字术就是对此原理的极致运用。
所以,对于《周易》这样内涵意义的文本来说,文本本义是一个层面,筮占意义是另一个层面。本义唯一,从卜筮的角度,每一次的解读却不同,是谓“千人千易”。
5.传统易学在当代树立的是一个扭曲的易学形象
当代,传统易学在文化上的传播主要是延续孔子以来的滥觞,其易学基本观点就是象数理占。
象数理占,在历代学者眼中看似是四位一体,且以“象数理”为主,其实却是以占为根基,只是为了门面避而不谈而已。这点朱熹比较实在,直陈他认为《周易》本为占卜之书。
因此,当代易学从理论基础上就必然对术数持开放态度。这也是当代易学中术数思维愈演愈烈的原因。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无不能占,传统易学甚至盛行用象数模型套用各个学科体系来拓展所谓的易学应用,这种基本认识导致当代易学者不能科学理性地分析易学,陷入一种玄之又玄、盲目自大的情境。
比如当代科技每有重大发明,易学者们就会找到易学根据,美其名曰“科学易”,以之佐证易学的伟大,古人的神奇(李向东)周公旦是怎么占卜的?你知道吗?,并油然而生一种文化自豪感。
传统易学的种种宣传误导,让不明者以为古人是神人,他们写出的易书神奇至极,能测天下事,能解天下难。从而忽悠人们遇到问题把希望寄托在易学改命或者神秘的启示上,把这种投机取巧当作理所当然,认为这就是易学的功用。
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传统易学一直没有读懂《周易》。读懂《周易》后,再谈什么才是易学吧。
6.了解《周易》性质对今天的意义
三千年前的时代背景使《周易》披上卜筮的外衣。古人因循旧说情有可原,但今人如果还是以卜筮为基调去看《周易》,就与历代被愚弄的读者群没有什么区别了。稍微好一点的,也就是像孔子那样,稍稍感受到其中一点片言只语的义理罢了。
另外,《周易》的主旨,也不是教给人们为人处世、道德品质。那是论语的主题,不是《周易》的。只是因为迷信孔子,历代儒家学者把《周易》当做另版《论语》看了。
历史表明,《周易》这样一部影响广泛的经典,对民族文化的塑造可谓至关重要。被曲解的《周易》,误导了一代代学子,扭曲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笔者认为探究《周易》本义对今天的国学传承是有意义的。
心中有杆秤,我们才能真正辨析历代易学的得失,才能焕发传统经典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