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五根蓍草放在手中的蓍不是四十根

2024-04-09 09:07:30  人看过

(李向东)五根蓍草放在手中的蓍不是四十根

《周易》用蓍草占筮的方法是:

(一)用五十根蓍草,先抽去一根象征“太极”,始终不用,剩下四十九根信手分成两半,象征“两仪”,左右手各拿一半。

(二)从右手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三才”(天、地、人)中的“人”。

(三)放下右手所拿的蓍草,用右手数左手中的蓍草,四根数一次,剩下最后的余数又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据说四根象征“四季”,而余数象征“闰月”。

(四)以左手数右手原来所拿的那一半蓍草,方法和上面一样,余下来的蓍草夹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这时,左手夹的蓍草合在一起,不是五根,就是九根,剩下的蓍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

(五)把那九或五根蓍草放在一边,剩下的四十或四十四根再分成两半放在左右手中,又从右手那把里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四根一次地数,数完左手那一把再数右手这一把,两次余下来的蓍草加上先夹在左手的一根,一定是四根或八根。这时,剩下的蓍草不是三十二、三十六根就是四十根。

(六)再如法操作一次,余数又形成八根或四根,去除余数后,剩下的蓍草不是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根就是三十六根。

以上三次分数蓍草,叫做“三变”。三变的结果有四种: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这四个数是由第一“变”时一分为二的偶然性决定的,占筮者事先无法自行选择其结果,所以古人相信其中有“命数”或“天意”,可以预知未来,暗示吉凶。这四个数是“四”这个数的六、七、八、九倍,六和八是偶数,属阴,七和九是奇数,属阳。属阴的《周易》记为“–”,但其中六是“老阴”,八是“少阴”;属阳的《周易》记为“-”,但九是“老阳”,七是“少阳”。古人规定,“老变少不变”,如果占筮结果是七、八(即余下二十八、三十二根蓍草),则这一爻就算数。一(六爻)中如果都是七、八即少阳、少阴,这一卦就可以用来定吉凶了。可如果出现六、九即老阳、老阴,以后还要再将这几个老阴、老阳变一下,变阴为阳,变阳为阴,又构成一卦,参考上一卦来帮助预测。因为老阳、老阴会变化,所以叫“变爻”。

“三变”才得了一爻爻辞占法,《周易》用蓍草占验吉凶预测未来要有一卦才行,一卦有六爻,所以要来六次共十八变,这就是《周易·系辞》所说的“十有八变而成卦”,成了卦就能预测了。因此现在《周易》这本书的最基本部分中,首先就是卦象本身,也就是由六个阳爻(-)或阴爻(–)构成的“卦”。

本来,三爻就可以成卦,姑且把它叫“基本卦”。基本卦只有八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兑、艮,但实用时要两卦重合为一卦,八八六十四,一共六十四卦。比如说乾卦加乾卦还叫乾卦,坤卦加坤卦还叫坤卦,当然其他就不一样了,像离卦加艮卦叫贲卦,乾卦加震卦叫大壮卦。《周易》是从下往上数的,请注意这一点。卦是什么卦,由前面所说的“十八变”决定,六十四卦是“全额排列组合”的结果,所以很有规律。有的卦是一对一对的,基本卦的位置相反,像否卦是坤下乾上,泰卦是乾下坤上,既济卦是离下坎上,未济卦是坎下离上;有的卦是一对一的,整个六爻的位置颠倒,像损卦和益卦,阴爻、阳爻的排列整个儿都反过来了,这些卦的意义也可能就会互相对立。

要占验祸福吉凶,得到卦象只是第一步,最要紧的是解释这些卦象的涵义。所以《周易》的基本内容除了六十四卦卦象之外,最要紧的是附在六十四卦每卦之后的“卦辞”和“爻辞”。

“卦辞”是解释每一卦总的涵义。上古人关心的事情和现在人有所不同,他们最关心的事大概一是军事之事,仗打起来是赢是输,从哪个方向进军合适等等;二是行旅之事,出门吉不吉利,往哪个方向走安全等等;三是祀享之事,祭祀某个鬼神有没有用,选择什么日子献上祭品等等;四是婚姻之事,与某氏族的人通婚好不好,什么日子是好日子等等。所以我们看《周易》里的卦辞,大多数都是解释这几类事情的吉凶的。卦辞语言比较古奥,而且预言未来总不能太直截了当,所以卦辞都很难懂,也很玄妙。比如乾卦是“元亨利贞”,据古人注解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大意当然是极好,但为什么是极好,就得琢磨了。又比如说复卦是“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大意说利于出行,没有疾病,利于来钱,赚钱又没有风险,旅途平安。再比如说渐卦是“女归吉,利贞”,大意就是说女子嫁人,很吉利。但是,如果别人问的不是出行或嫁娶的事,那么筮者就要根据这些意思采取类推联想的方式加以解释了。我们常常在寺庙里看到求签的场面,签文上也许只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但签书上却针对这一句有各式各样的回答,有“功名”、“生意”、“婚姻”、“求子”、“谋事”、“官习”、“失物”、“出行”、“疾病”、“家运”等等。《周易》的卦辞也是一样,卦辞虽然简单,往往只有寥寥几句,但因为它文字古奥,意义含蓄,所以可以让人自由解释,满足各式各样的疑问。

“爻辞”是分别解释每一爻的涵义的,每一卦六爻,从下往上数。阳爻叫“九”,阴爻叫“六”,比如复卦就是“初九”、“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每一爻有当位、不当位的分别,阳爻应当在一、三、五等“单位”,阴爻应当在二、四、六等“耦位”,合则当位,不合便不当位。如渐卦,最下面的“初六”不当位,“六二”当位,“九三”当位,“六四”当位,“九五”当位,“上九”又不当位。筮者可以从当位、不当位的秩序、情形及变化中判断种种结果,爻辞就是从下而上一一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比如益卦,总的卦辞是“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就好比皇历里的“黄道吉日,利于出行”一样是好的兆头,但具体到每一爻又有种种分别,它第一爻是“初九”,阳爻,当位,爻辞就说:“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大意是说,初九这一爻,象征兴建各种大房屋等建筑必然获得成功,不会遭到挫折。)

而它的第二爻是“六二”,阴爻,也当位,爻辞就说:“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大意是说,六二这一爻,表示阴柔居中很合适,因此有自外而来进献价值十朋龟甲者,以它决策一定不会错。这是个吉利的兆头,如果王祭祀天帝,也是大吉。)

以下爻辞一一解释“六三”、“六四”、“九五”、“上九”。据统计,《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中有说吉的一百二十一爻,说凶的五十二爻,说无咎的八十五爻,看来还是说好话的多,这和后来寺庙里的签文以及看相、测字先生口中大多是好听的话语倒是一样的。

“卦象”,指物之象,象有“群”义,它对物对事不只是含有重复或两种意义,而且包含多种意义和多种事物。

八卦的卦象,它不仅代表的物象之多,而且还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真可称为象之“群”象。

以上卦象、卦辞、爻辞就是《易经》。所谓“经”,就是说它来历久远,是古代传下来的经典。据现代学者考证,这部分的确很古老,因为第一,它的文字很古奥,和甲骨卜辞很相似。如卜辞有“贞我旅吉”,《周易》爻辞也有“旅,贞吉”,卜辞有“其弗克”、“贞其克乎”,爻辞里也有“乘其墉,弗克攻,吉”。第二,它的占筮很原始,判断的都是上古先民关心的事,没有系统化哲理,只有吉凶的预测。第三,很多古代史书都提到或引用过它,像《左传》襄公九年引用过随卦的卦辞,昭公十二年引用过坤卦的爻辞,可见它至少比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左传》要早。现在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很多专家都相信《周易》的“经”大约真的形成于殷周之际,也就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

但是,现在通行的《周易》不仅有卦象、卦辞、爻辞,还有一些逐渐附益进去的内容,这些内容一共有七种。

一是“彖辞”。彖辞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涵义的。比如谦卦的卦辞是“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这一卦表示君子能有好的结果,彖辞就解释,君子为什么会有好结果呢?是因为“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就是说,天地、鬼神都有盈有亏,盈者必亏,亏者必盈,天地、鬼神和人都一样喜欢截长续短、自高向低,同情谦谦君子,福佑贫弱之人,就好像水流自上而下一定要把凹处、凸处抹平一样,所以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谦谦君子才会受到尊敬,有好结果。《易》本来是预测吉凶的,但经彖辞这样一解释,《周易》便有了道理爻辞占法,卦辞成了道德学问与为人哲理了。

(李向东)五根蓍草放在手中的蓍不是四十根

二是“象辞”。顾名思义,“象”是指图像,卦爻也是一种图像,象辞就是根据卦爻的象来解释卦爻大意的。象辞分大、小两种,解释卦的叫“大象”,解释爻的叫“小象”。例如乾卦六爻都是阳爻,按古人的理解,阳是天、君主、上位以及阳刚、雄健的象征,所以乾卦大象辞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乾卦初九爻的小象辞就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大象辞的意思是说整个乾卦表示天道运行不已,君子和天道一样应当自强不息,以吻合阳的特征;小象辞的意思是说初九这一阳爻在下,表示龙暂时潜伏不动(李向东)五根蓍草放在手中的蓍不是四十根,君子应当和潜龙一样等待时机。又如刚才提到的谦卦是艮下坤上,按古人的理解,艮是山的象征,坤是地的象征,大象辞就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这个卦象是山藏在地下,就像谦谦君子大智若愚,大善不显,不显山不露水,还常常取多补少,分配公平,做人谦虚,和自己的身份很吻合。可见象辞里也有不少道德化的味道,和《易经》本义并不吻合。

三是《文言》。《文言》是专门阐发乾、坤这两卦深奥意义的小论文,分别附在乾、坤两卦的卦、爻、彖、象辞之后。如乾卦的《文言》一开头就根据卦辞“元亨利贞”解释乾卦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李向东)五根蓍草放在手中的蓍不是四十根,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意思是说,元是善良心的开端,亨是好行为的荟萃,利是仁义和睦众人,贞是事业成功根本,君子有了这四种德行,可以培养心性、履行礼仪、和合众人、成就大事,就可以吻合乾卦之义。而坤卦的《文言》则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也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等等,就是在说坤卦的意味表示至柔、至静,但又有柔中之刚、静中之动,它顺天应时化育万物,但又必须有阳为主,才能有条不紊等等。可以看出,《文言》大体上是阴阳学说和儒家伦理的综合,它问世的时间不会太早。

四是《系辞》。《系辞》是总论易理的一篇文章,附在六十四卦的后面,分上下两篇,主要阐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的宇宙生成理论和“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宇宙结构学说,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五是《说卦》。《说卦》主要论八个基本卦的象征。在《说卦》中有三点很重要,首先,《说卦》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不仅和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相联系,而且还和季节、方位、人体、亲族、色彩以及很多事物挂钩,这不仅使得《周易》有了更广泛、更丰富的象征和涵盖意蕴,而且使中国古代形成了宇宙、社会、人类共出一源、互相感应、彼此相关的观念。其次,《说卦》解释了为什么一卦要六爻,而不是五爻、七爻或九爻。它说因为天、地、人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三才”,天分阴阳,地有刚柔,人具仁义,所以又是“二”,三乘二所以是“六”。这当然是臆说。这种观念来源很早,并且一直笼罩着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再次,《说卦》还说明了六爻顺序为什么从下往上数而不是习惯地自上往下数。它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就是说要考究过去,你可以顺着数,但《易》是要预测未来,所以要“逆计数”。顺数,则数字无穷无尽;逆数,则数到零即有了结果,有结果才能叫“预测”。所以古文里“预料”也叫“逆料”,“逆”就是迎的意思,过去是迎不来的,未来是可以等待迎接的,所以要逆数。

六是《序卦》。《序卦》是论六十四卦序的一篇论文,和《说卦》一样放在《易》的后面。它把六十四卦用简洁的语言串连在一起,从第一卦乾卦到第六十四卦用简洁的语言串连在一起,从第一卦乾卦到第六十四卦未济卦,组成一个从天地万物之始到万物不可穷尽这样一个运动流转的序列,重点在点明一卦与一卦之间的关系。《序卦》产生可能较晚,而且也只是一家之言。因为早期《易》的卦序可能并不是这样的,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本《周易》的卦序就是另一个样子,所以《序卦》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尽管它表述了不少很高明的思想,但解释中还是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

七是《杂卦》。这是一篇很短的论文,主要解释各卦的大意,比较杂乱简略,通常放在《周易》全书之末。

以上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叫“《易传》”。说它是“传”,是相对卦象、卦辞、爻辞的“经”而言的。在中国古代语言里,“传”就是传,即解释、疏通、阐发使它传之后世的意思,“传”就是对“经”的注解与发挥。也有人把它们叫“十翼”,“翼”就是羽翼、翅膀,是协助经典飞翔的。为什么是“十翼”而不是“七翼”呢?一来因为彖辞、象辞随“经”分上下两部分而分了上、下爻辞占法,《系辞》也分上、下篇,所以一共是“十翼”;二来大概因为中国古人也特别喜欢一个圆满的数字。传说“十翼”也就是《易传》是孔子作的,但现在大多数学者都不再肯定这种说法了。比较接近事实的解释是:它们大体成书于战国时代,是一些思想家借着读《易》、说《易》的机会撰写的一些注释或论文,主旨在于阐发他们所理解的《周易》原理及道德伦理、宇宙观念、人生哲学。

基本概念

《易经》是一套符号系统,用卦象来代表具体事物或特定状态,然后借卦象的组合与变化,指涉未来的发展。

《易经》又名《周易》,意即周朝的《易经》。据说古代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但皆已失传,无法考究其内容。“易”字所指,除了“变易、变化”,还有“不易”与“易简”。所谓“不易”,是说变化的规则是不变的,譬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所描述的情况是不变的。又如四季不断运行变迁,但其春夏秋冬的顺序是不变的。

(李向东)五根蓍草放在手中的蓍不是四十根

至于“易简”,则以易为时间,简为空间。易为乾卦,充满无穷的生命力,在时间中生生不已;简为坤卦,具有无限的包容力,在空间中完成一切。这“变易、不易、易简”三词是对《易经》的初步理解。

由阳爻与阴爻所组成的三条横线,就构成了基本的八卦。为何需要三爻?因为它们象征了“地、人、天”。后来组合为六爻卦时,则由下而上每两爻代表这三才之一。要特别注意“由下而上”,这是《易经》画卦的规则。做人处世不也是如此吗?底下的结构不稳,又怎能往上建设?

基本八卦是: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这八卦的名称是专门术语,必须记住。古代有个背诵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卦称为“经卦”,表示基础之意。我们即将看到的“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都是由这八卦所组成,只是排列位置不同而已。

真正出现在《易经》书中的是六十四卦。八经卦两两相重,就形成六十四卦,又称“重卦”,每卦有六爻。这些才是《易经》的主体。以乾卦(天)为例,六爻皆阳,在读法上,由下而上要念成“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二,三,四,五,上”代表位置。“九”代表阳爻。再以坤卦()为例,由下而上读成“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六”代表阴爻。

《周易》是一部讲卜筮的书。卜筮就是算卦。本来“卜”和“筮”是两种算卦的方法。“卜”是用一种特定的工具钻灼龟甲、兽骨,根据甲骨上出现的裂纹形态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在甲骨上存档备查。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大量的商代甲骨文字,就是那时“卜”的记录。所以甲骨文也叫“卜辞”。

“筮”是用蓍〔shi师〕草(错草)来算卦。据说是用49根蓍草随意分成两份儿握在两只手里,然后再按一定的要求分份儿,根据其数目组合的奇数偶数关系确定“阴”和“阳”,然后画出卦来,判断吉凶。《易经》讲的就是筮法算卦。殷人用龟卜;周人则龟卜、筮占并用。因为筮法是从西周发展起来的,所以《易经》又叫《周易》。《周易》把历史上长期累积的资料、经验加以综合、概括,使各种数目组合类型化,理论化,作为算卦的人判断、说明吉凶祸福的依据。这就是《周易》的原始性质。

《周易》的理论基础是“阴”和“阳”这样一对矛盾对立的概念,分别用两条短线表示。一条线中间断开,画成“--”,代表“阴”;一条线不断,画成“—”,代表“阳”。这两条线就是《周易》讲卜筮的基本符号。

根据《周易》的观点,宇宙间万事万物,人世间一切现象,无不可以抽象为阴阳两大类。比如:地为阴,天为阳;月为阴,日为阳;夜为阴,昼为阳;低为阴,高为阳;里为阴,表为阳;偶为阴,奇为阳;女为阴,男为阳等等。因此“--”、“—”两个符号可以代表宇宙和人世的一切。

古人观察世界的构成还有一个着眼点,就是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事活动。古人把这三者称为“三才”(表示天地人三界),所以把阴阳两个符号按各种排列法叠为三层,可以得到八种组合。每一种组合叫一个“卦”,八种组合就是“八卦”,再给每个卦起一个名字,就代表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它们是:

(李向东)五根蓍草放在手中的蓍不是四十根

这八个卦的组合正好两两相对:乾坤两卦一个三连线,一个三断线;震艮[gen]两卦一个上二断线,一个下二断线;离坎两卦一个中间断线,一个中间连线;兑巽[xun训]两卦一个上一断线,一个下一断线。所以过去流传着一个记八卦的口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像个水盂底在下),艮覆碗(像个水碗底朝上),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个排法是为了记忆方便。按《周易·说卦》的排法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此外还有一个按方位的排法是“乾(西北)、坎(正北)、艮(东北)、震(正东)、巽(东南)、离(正南)、坤(西南)、兑(正西)”。八卦各有自己所代表的自然现象。据《周易·说卦》的说法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代表关系。到后代又逐渐增加了许多代表关系。如方位、季节、人体、动物、伦理关系等等。一个卦所代表、象征的物象叫做“卦象”。八卦还可以体现各种性质:乾:刚健;坤:柔顺;震:起动;巽:进入;坎:下陷;离:依附;艮:静止;兑:喜悦。这些卦象的性质叫做“卦德”。

但是八个卦毕竟有限。为了体现更多更复杂的事物关系,后来又把八个卦两两重叠起来,成为8×8=64卦。把八卦重叠起来叫“重卦”。重叠以后的64卦叫“别卦”。构成64别卦的原来的八个卦叫“经卦”。每个别卦都是由上下两个经卦组成的。上边的经卦叫“上卦”,也叫“外卦”,下边的经卦叫“下卦”,也叫“内卦”。每个别卦的图形叫“卦画”。每个别卦的名称叫“卦题”。经过重卦,如果上下两经卦一样,卦题就用经卦的原名(如?还叫“乾”),如果不同,就另起一个名称(如:上坎下震,就另外命名为“屯”)。64别卦的卦画和卦题在《周易》的经文里按以下次序排列:

简单说,一个别卦就是一套符号组合。把阴阳两个符号摆六次为一组,共得64种符号组合。这就是一部《周易》的总纲。《周易》讲卜筮的全部道理就蕴含在这64种符号组合之中。

阴阳两个符号在卦画里叫做“爻[yao摇]”。“--”叫“阴爻”,也叫“柔爻”。“—”叫“阳爻”,也叫“刚爻”。每一个别卦都有六爻。在讲卦理时,阴阳两爻又各有术语:阳爻叫“九”,阴爻叫“六”。六爻中最下一爻叫“初爻”,最上一爻叫“上爻”。其他各爻从下向上数,依次叫“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如果初爻是阳爻,就叫“初九”;如果是阴爻,就叫“初六”。

比如乾卦

的六爻叫“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坤卦的六爻叫“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李向东)五根蓍草放在手中的蓍不是四十根

屯卦的六爻叫“初九”、“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六”。余类推。

在《周易》里每个别卦都有“卦辞”,每个爻都有“爻辞”。卦辞是判断本卦吉凶的;爻辞是解说每个爻在本卦中的象征意义的。比如乾卦下边有“元亨,利贞”四个字,这就是乾卦的卦辞。意思是说得这一卦的人非常顺利,也就是大吉。“元”是第一的意思。“亨”是顺利的意思。“贞”是问卜的意思。“利贞”就是有利于问卜者。再下边,“初九,潜龙勿用”这句话就是本卦初爻的爻辞。初爻是阳爻,在最下边,所以这句爻辞的意思是:开始的时候要像潜伏的龙一样,先不要有所行动(勿用),而要等候时机。如此等等。阴阳二爻在卦画中的上中下位置叫“卦位”。卦位不同,意义就不同。64别卦中每卦六爻,共384爻。此外再加乾坤两卦中“用九”、“用六”两个特殊爻,共得386爻。据说这386爻及其间的关系就代表大千世界变化无常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根据这些别卦的卦象、卦德、卦位,再结合当时具体情况,就可以推断吉凶祸福。推断的时候又有一套术语。如“阴”、“阳”、“刚”、“柔”等,说的是性质;“否”、“泰”、“吉”、“凶”、“悔”、“吝”、“亡”、“无咎”、“利”、“不利”等,说的是祸福;“见大人”、“涉大川”、“往”、“来”等,说的是行动,如此等等。从卜筮的角度来看《周易》,其核心部分就是如此。

春秋时代曾经“卜”、“筮”并行。因为卜的历史悠久,所以有更大的权威性。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晋献公想把他的爱妾骊姬立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晋献公说:“那就根据筮的结果吧!”但是负责算卦的人不同意,说:“筮法浅近,卜法才是正宗,应该根据正宗。”

算卦是一种迷信,我们不相信它。但是从文化史或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周易》,也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基本知识。

《周易》全文释义及直解(共64卦)

旅(卦五十六)——赚钱赚不来幸福

又是商旅。为什么一写再写?只能说明商人重要,商业活动频繁,商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超过了农业。也许,那时的社会思潮是重商轻农处与后来刚好相反。

不过,这次差不多是不好的兆头。途中疑神疑鬼,离家就遭祸,市场失火,买到的奴隶跑掉了,赚了钱心里并不高兴,最后连家园都丧失了。真是祸不单行啊。

看来,赚钱并不是好事。赚钱本来是为了日子过得更好,结果饱尝艰辛之后连家园都保不住,还有什么意思?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舍本逐末,岂不是太糊涂吗!

这些隐隐约约的潜台词,仿佛在提醒我们:赚钱并非是件好事,经商不一定是一种好选择,不必人人都去东奔西跑。别忘了回家,别忘了重要的是:日子平和安康。

注:前明的税收制度非常不合理.不是按地方贫富来收税.而是按土地面积收税.内陆穷省赋税比例过重,结果是流民四起.还有人详细计算当时按每亩所收的税,结论是经营土地者,几无所得,有土地还不如没土地好,这使资本不能向土地投资,终于导致了天下大饥荒。可见明朝是重商轻农而不是重农轻商,盘剥农民,最终灭亡!

推荐文章

逸士带你读易经2020-04-09

逸士带你读易经2020-04-09

今天,承接【一日一读易之第六讲】,来说一下周易断卦的方法。周易爻辞断卦法,即根据...

观象斋|周易原文与注解(一)——六十四卦

观象斋|周易原文与注解(一)——六十四卦

我们学习《周易》起卦之后可以到《周易原文与注解》查阅你所占得卦象的卦辞。另一部份...

的承、乘、比、应关系中的第二爻

的承、乘、比、应关系中的第二爻

爻位的承、乘、比、应关系第二爻,在下卦的中位,也是个小管理者了。六爻中的第三爻与...

街头算命先生用三个铜钱摇六次即成一卦一卦卦的方法

街头算命先生用三个铜钱摇六次即成一卦一卦卦的方法

中国最早的起卦方法是蓍草占筮法,铜钱起卦法又叫大衍筮法,用五十根蓍草进行演算,其...

最新更新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