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道德经,是天道;德性品性

2024-03-06 09:16:50  人看过

易经中的道德经,是天道;德性品性

易经乃是群经之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源头,亦是一部经典著作。经常有人把二者用来比较,我也随便说说两者之间的关联。

稍微了解一些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大概就知道,老子是一位很神秘的人物,类似于隐士,关于他的生平记录并不太多。易经就更神秘了,目前为止,学术界还不能确定其作者到底是谁。

如果你读过易经,再去读道德经,你会发现,两者似乎有点眼熟。

如果你没有读过易经,直接读道德经,你会发现,很难读懂。

两者的关系如果打比方的话,就好比有天我在博物馆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感觉大受震撼,回家写了篇文章《无言的微笑》。

易经中的道德经,是天道;德性品性

为什么我们这样形容?

易经,本是占卜之书,后来被上升到哲学层面,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易经中的确有很多关于道的阐释。

道德经,道德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你这人没有道德。古代的词,往往是一个字一个意思。比如命运,其实是命和运的合称。道德,道是天道;德,是德性,品性。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一本讲天道是什么东西的经书。

我之前曾经讲过,其实整个道德经就是易经的谦卦。

先首我们来看看易经的谦卦讲了什么:

易经中的道德经,是天道;德性品性

《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易经里的谦卦是什么,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我们再看一些道德经中的经典语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治大国,若烹小鲜。

易经中的道德经,是天道;德性品性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经中的道德经,是天道;德性品性

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易经里的谦卦是什么易经中的道德经,是天道;德性品性,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其中第六、第七这两句,正是《易经》取象自然的说明;第八句几乎就是说明阴阳二元,而又将二元结合成卦象的三线,然后以三线组织为六爻,表达代表万物的种种卦象。至于其他各句,尤其第二、第四、第五和第九、第十各句,相当具体地归纳了易经中系于成败吉凶的应有态度。

孔子在《系辞传》里说明文王兴易之后,即从六十四卦中选出九卦,教人自修其德,以防忧患于未然。这九卦是:天泽“履”,地山“谦”,地雷“复”,雷风“恒”,山泽“损”,风雷“益”,泽水“困”,水风“井”,随风“巽”。九卦的精义,孔子在《彖传》《象传》里各有解释,《系辞传》又特别说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辩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这一节,孔氏《周易正义说:“明九卦各与德为用也。”

汉代的易家,象数之学颇盛。王弼以后,义理之学是儒家易学的主流。儒家以世间事物发展的方向提醒大家,要以谦让谨慎面对胜利,以坚毅忍耐面对困境。

相较于儒家理解的易学,道家却提出不同的想法。道家认为一切变化的原则,应当是思考的第一步;至于修德的“德”,尤其依据“德”而发展的行为模式“礼”,终究只是“道”的延伸而已。所以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因此来说老子对于易经代表的象数之学转变为义理的原则,较之儒家似乎更为契合。老子道德经认为,道代表变动的原则,德则是各个变动因素的属性,两者相合才有变动的现象和过程。

老子的身份据说是柱下史,也就是史官。《左传》和《国语》有二十多条有关易经占卜的讨论,那些参与讨论者几乎都是祝、宗、卜、史一类的人物。老子既然是史官,那么他也会熟悉《易经》的占卜及其解释。所以说《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自然有很大的关联以及一致性。

最后要多说一句,道家的另位一位大人物,庄子。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齐物论和逍遥游,更洒脱和虚无。他的论证和老子很不一样,老子着重在阴阳正反之间的辩证关系易经中的道德经,是天道;德性品性,所以柔弱胜刚强,而“无”在“有”之先。

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却是以为一切变化之后呈现的异相虽然各有不同,若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许多不同的异相也就抹平了。庄子认为,智慧来自感官,感官本身却有其局限之处。他预言“混沌”是最原始的状态。《庄子·应帝王》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易经里的谦卦是什么,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因此,庄子认为,有了感官和智慧,反而失去原始的真相。庄子的说法,较之于老子似乎更为虚无之论,反而将变化的现象模糊于“齐物”了。

推荐文章

最新更新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