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极高评价的一本真经--既济经
陈撄宁极高评价的一本真经----既济经可能很少人知道,胡海牙把书烧了.该书为一部...
2024-01-04 14:01:41 人看过
我们知道,《易经》六十四卦描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境和规律。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事物的发展变化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易经》如何用六十四个卦来描述如此复杂的情况呢?
原来,《易经》的卦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组合过程,就涵盖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基本的卦象变化。
变卦
中国人经常讲:“明明已经说好的,你怎么变卦了呢?”“变卦”一词就出自《易经》。
“变卦”指的是一卦中的每一爻都可能由阳变阴、由阴变阳。当某个爻的阴阳性质改变时,一个卦就变成了另一个卦,其中原来的卦称为“本卦”,变化后的卦称为“变卦”。
容易看出,变卦可以分为一爻变、两爻齐变、三爻齐变、四爻齐变、五爻齐变、六爻全变六种情况。
例如:水火既济卦的初爻、五爻两爻齐变,则变为地山谦卦。
由此可见,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都有可能变为另外六十三个卦。也就是说,任意两个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易经》的象数理论中,变卦代表事物发生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当一个卦变为另一个卦,就代表事物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互卦与连互
我们取出一个卦中任意相邻的四个爻,把最上面的三爻看作上卦,最下面的三爻看作下卦,这样组成的新卦就称为“互卦”。其中上面三爻称为“上互”,下面三爻称为“下互”。
例如:地山谦卦二、三、四、五爻组成的互卦,即为雷水解卦易经六十四卦既济卦,其中上互为震、下互为坎。
如上所述,人们把一个卦中任意相邻四爻形成的互卦,称为“四爻连互”。具体来说,“四爻连互”组成的互卦共有三个,分别是:初、二、三、四爻“四爻连互”,二、三、四、五爻“四爻连互”,以及三、四、五、上爻“四爻连互”。
例如:地山谦卦“四爻连互”所形成的三个互卦为:
初、二、三、四爻“四爻连互”,形成水山蹇卦;
二、三、四、五爻“四爻连互”,形成雷水解卦;
三、四、五、上爻“四爻连互”易经六十四卦既济卦,形成地雷复卦。
与“四爻连互”的原理类似,人们把任意相邻五爻形成的互卦称为“五爻连互”。“五爻连互”的变化过程也是以最上面三爻做上卦,最下面的三爻做下卦。具体来说,“五爻连互”组成的卦共有两个,分别是:初至五爻“五爻连互”、二至上爻“五爻连互”。
例如:地山谦卦“五爻连互”所形成的两个互卦为:
初至五爻“五爻连互”,形成雷山小过卦;
二至上爻“五爻连互”,形成地水师卦。
在《易经》的象数理论中,互卦代表事物发展的中间过程和隐秘细节。对于“四爻连互”“五爻连互”产生的五个互卦,我们还可以再次进行“互卦”的变化,由此来进一步分析探求事物更深层次的细节。这就如同我们今天使用的电子地图《易经》六十四卦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规律,可以不断地对局部进行放大操作,从而查看更详细的信息。《易经》的伟大和神奇,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错卦与综卦
中国人常用“错综复杂”来形容事物的复杂性,其实这一成语就是源于《易经》卦象变化的两个术语——错卦和综卦。
“错卦”又称“旁通卦”,指的是一个卦六爻齐变所形成的卦。
例如:地山谦卦与天泽履卦互为错卦,这两个卦也称为“相错”。
在《易经》的象数理论中,错卦表示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在军事战争中,除了要了解我方的优势之外,还要分析我方的劣势和薄弱环节《易经》六十四卦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规律,这样的分析过程就符合错卦的道理。
“综卦”又称“覆卦”,指的是将一个卦倒过来看所形成的卦。例如:地山谦卦与雷地豫卦互为综卦,这两个卦也称为“相综”。
在《易经》的象数理论中,综卦表示从反面立场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在采取军事行动之前,除了要认真谋划我方的行动计划之外,还要推测敌方可能作何反应,这样的推测过程就符合综卦的道理。
由此可见,《易经》告诉我们: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客观评价。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等观点,就体现了《易经》中错卦和综卦的思想。《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不是说仅仅了解敌方情况就够了,还应当站在敌方角度揣摩其意图易经六十四卦既济卦,然后再采取行动将其制服。
陈撄宁极高评价的一本真经----既济经可能很少人知道,胡海牙把书烧了.该书为一部...
一、水火既济卦占在学业考试方面的建议二、水火既济卦占考运,考试是否顺利三、水火既...
水火既济卦,周易第63卦;坎宫八卦第四位。水火既济卦寓意为不服当时的努力事情已经...
63高岛易断-水火既济(䷾)卦本地天《泰》,《泰》交故水火济。《泰》下卦三爻,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水火既济卦六爻吉凶解的一些知识点,和水火既济卦六爻详解的...
《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论语·季氏》:“戒之在得。”《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