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卦传》 《易经》解读孔子对“仁”阐述的理论依据

2023-10-17 16:06:19  人看过

《杂卦传》 《易经》解读孔子对“仁”阐述的理论依据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论语》中一共记载了十三位弟子问仁,其中,樊迟与子贡各三次,子张两次,子张、仲弓、宰我、司马牛、原宪、颜回各一次。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性的问仁,孔子回答问题的角度均各有不同。但综合起来,孔子对于“仁”的一致含义始终没有偏离《易经》中对《乾》卦的定义。在《易经》中,《乾》为仁,为善,为事物的充分原因。

下面,我们通过《易经》,来解读孔子对“仁”阐述的理论依据,进而深入理解“仁”在不同侧面所展示的理性原则。

一、樊迟问仁

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 知:音zhì,同“智”。

[2] 务:从事、致力于。

[3] 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易经释义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里,孔子阐述的是《困》卦的不怕困难,和《井》卦的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系辞》曰:“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 德为仁之大本。能克服困难,足以立仁,能有奉献之心,足以成仁。德为仁之大本。见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困》卦终变为《贲》。仁者,通过付出,既能获得文化知识,也能获得劳动成果。《否》上之二,成《困》,《否》《乾》为“仁”,“仁者不忧”,“仁者乐山”,《艮》为成,为“获”。通过付出而后获得,才知道做事的前因后果,这样就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仁者。孟子说,通过艰难困苦,才能担当重任。

这里孔子指出,仁者要通过“先难而后获”的途径《杂卦传》,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仁人。

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易经释义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阐述的是《同人》卦之象。《杂卦传》曰:“同人,亲也。”《同人》《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同人》卦《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虞翻曰:“君子谓乾。师坤为类,乾为族。辩,别也。乾,阳物。坤,阴物。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以乾照坤。故'以类族辩物’。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故于同人象见,以'类族辩物’也。”

《同人》与《师》旁通。能辨别出谁能以仁道帅领众人,“通天下之志”,是最大的仁,是最大限度地亲近民众,爱护民众。儒家之仁,以向善为本。二人同心,为“同人”,因而推而广之,众人同心向善,是儒家信念和信仰。

《同人》《乾》为“仁”。孔子在这里指出,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和争夺,是构建仁道社会根本原则,是构建仁道社会的基础。选择仁者作为重要领导,是从政者落实仁道的出发点。所以,子夏以举皋陶和举伊尹为例。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易经释义

居处恭,执事敬

《小过》卦之象。其《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为此句之意。

与人忠

中孚》卦象为忠诚。上礼为《中孚》卦之象,然后可得人相助,《既济》于人世。按照《序卦传》,《中孚》卦是《小过》卦的来源。此句之意是,“居处恭,执事敬”的同时,要以诚实为本,不要停留在表面上。

《讼》四之初,成《中孚》。《讼》《乾》为“仁”。为人守信用,就是不背离“仁”。仁义礼智信,“信”其他四者存在的基础。

孔子在这里指出,讲信用,忠诚老实,是“仁者”不背离“仁道”的原则。不守信用,就等于背离仁道,《讼》《乾》为仁,也为信。《讼》卦天水违行,为心志背离仁,其中《讼》《坎》为心志。《乾》也定义为信,背离信用,也就是背离仁。变《讼》为《中孚》,就是“与人忠”,是不背离仁,是仁道。

二、子贡问仁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易经释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蛊》为事,泰初之上成《艮》,《兑》为折毁,《艮》反《兑》为锐。《泰》《坤》为器。《蛊》而后《随》,善其器而为其事,而后能随其心意。

事其大夫之贤者

下仁,同人初九变阴为《遁》卦之象,可以退。《临》《遁》旁通,《临》卦下兑上坤,《兑》为镜,《坤》为身,卦象为身在镜外,含义为以贤人为镜子,可以修身,成为下仁之人。《遁》《乾》为“仁”。

友其士之仁者

上仁,行《无妄》之象,可以进。《无妄》《震》为“士”,《无妄》《乾》为“仁”,《无妄》含《艮》为“友”。《无妄》终变为《升》,《升》卦下巽上坤,有入死之象,故而与仁者为友,可以避免危险和灾祸。

孔子的意思是说,于仁者为伍,才能有利于实现仁道。

三、子张问仁

《杂卦传》 《易经》解读孔子对“仁”阐述的理论依据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易经释义

恭则不侮

恭为《谦》卦之象,为礼节之本。不谦让,则容易招致祸患和耻辱。下礼为《无妄》,为上仁,故而由恭可以达到践行仁的境界。《系辞传》曰:“谦,德之柄也。”虞翻曰:“坤为柄。柄,本也。凡言德,皆阳爻也。”干宝曰:“柄,所以持物。谦,所以持礼者也。”持礼节,则不为所伤,不为所止,为免于耻辱。《谦》卦下艮上坤,为能以德为根本,以退让而远离羞辱、耻辱之象。《履》与《谦》旁通,《履》《乾》为仁,为“德之基也。”

宽则得众

宽宏,为《师》卦之象,能得众人,率领众人。《师》卦《象》曰“容民畜众”。《师》卦为《同人》卦之本,容纳人,以人为本,能爱人,故而适当的宽容可以达到实践仁的目的。《师》与《同人》旁通,《同人》《乾》为“仁”。

信则人任焉

《中孚》卦象,为上礼,归于礼,则为《履》。《序卦传》云:《中孚》而后《小过》。《小过》卦为“比行之”,为有人跟随。诚实守信,则有人跟随,才能被人信任,任用。《讼》《乾》为“仁”;《履》《乾》也为“仁”。

敏则有功

敏,为《蛊》卦之象,其《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序卦传》云《蛊》而后《临》,《临》而后可《观》。民众能复归道德,是对仁道的超越,故而言有功。《蛊》卦来自《泰》卦,《泰》《乾》为“仁”。

惠则足以使人

《兑》卦和《涣》卦之象。《兑》卦《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说卦传》指出,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泽润生万物,物无不说。兑是像泽之卦,故以兑为名。孔颖达曰:“泽以润生万物,所以万物皆说。施于人事,犹人君以恩惠养民,民无不说也,惠施民说,所以为亨。以说说物,恐陷谄邪,其利在于贞正。故曰利贞。”崔觐曰:“巽以申命行事,入于刑者也。入刑而后说之,所谓人忘其劳死也。”崔觐又曰:“人说,忘其劳死,而后可散之以征役,离之以家邦,故曰:'说而后散之,故受之涣。涣者,离也’。”兑为泽,予以恩泽,为惠。《兑》卦由《大壮》三之五而来。《大壮》《乾》为“仁”。

孔子在这里指出,把握事物的原因,顺从天道,也就是按照《易经》拟合出来的自然法则,才能有助于顺利地践行“仁道”。

四、仲弓问仁

6·26 仲弓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易经释义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同人》初九爻辞曰:“同人于门。无咎。”其《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同人》初九与四无应,四为三公位《杂卦传》 《易经》解读孔子对“仁”阐述的理论依据,为“大宾”。《同人》与《师》,《师》初九爻云“出师以律,否藏凶。”《师》卦初六《坎》爻,《坎》为法,为《律》。以守军法为本则成《师》,不守军法,《师》卦成《临》卦,《临》卦刚长,至八月,凶。无论怎样强大的军队,不守军法,不以军法为本,最后结果都是凶险的。《临》而后《观》。《观》卦六四爻辞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虞翻曰:“坤为国。临阳至二,天下文明。反上成观,进显天位,故'观国之光’。”《观》卦卦辞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观》卦卦辞就是“使民如承大祭”之意。《观》卦与《大壮》旁通,《观》《乾》为“仁”。仁者行事,以向善为本,与人为善为出发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杂卦传》 《易经》解读孔子对“仁”阐述的理论依据

此句是针对《噬嗑》卦来阐述的。《序卦传》曰:“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噬嗑》卦与《井》卦旁通,《系辞》曰:“井,德之地也。”《同人》卦也可以阐述此句之意。但《同人》卦倾向于包容他人的原则,爱护,而不是此句与人相处的原则,管理民众的原则。只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与人融合在一起。《噬嗑》《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王法不是天道,不得已而用之,治民以法,当示之以光明正大 ,公而非私。己所不欲受王法所加,勿强加于民众,否则会怨声载道,官逼民反。《噬嗑》卦来自《否》,《否》《乾》为仁。仁者执政,“明罚勑法”,为这句话的含义。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贲》卦之象。《序卦传》曰:“物不可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卦《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折狱,断狱。《贲》卦终变在《困》。轻易断狱,使人陷入牢狱之灾,就是使人陷入《困》境,失去了《贲》卦所包含的《颐》养之象。人无论何种缘由,若落入监狱,不是怨天命,就是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故而君子施政,不自专而以光明正大,秉公之法且宽大为怀,则是从根本上消除怨恨,也是从根本上《颐》养民众,不宰割陷害民众。《同人》初九“同人于门”为“宗族称孝,乡党称弟”,也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之意。

《讼》卦之象为“己所不欲,而强加于人”。如此则《讼》卦变《师》卦。《师》反《同人》。仁取象于《同人》,故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讼》卦下卦变《离》,《讼》卦因而变为《同人》卦。求同存异,亲近他人、尊敬他人、爱护他人,进而能成为一个一心向善的仁人。《杂卦》曰:“同人,亲也。”

以“以明庶政,无敢折狱”作为同门,为出发点,则是爱护民众的“仁者”。《贲》卦来自《泰》卦,《泰》《乾》为“仁”,《同人》《乾》也为“仁”。

五、司马牛问仁

12·1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易经释义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困》卦之象。其卦辞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虞翻曰:震为言,折入兑,故'有言不信,尚口乃穷’”。《困》卦《彖》曰:“困,刚揜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虞翻曰:“兑为口,上变口灭,故'尚口乃穷’。荀爽曰:“阴从二升上六,成兑。为有言。失中,为不信。动而乘阳,故曰'尚口乃穷也’。”尚口,《兑》变为《艮》,《艮》为止,为耻,有羞耻相伴,故而穷。尚口《困》变为《蒙》,止于险境之象,不能摆脱困境之象,故穷。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困》卦泽中无水,生活难以为继,为难。摆脱困难,当“先之,劳之”,且“无倦”,方可。《困》境“尚口乃穷”,只说不做,不会摆脱困境,所以对困境要冷静思考,不要老是怨天尤人。

《困》卦来自《否》卦,《否》《乾》为人。在《困》境中,能 “致命遂志”,体现的是有勇气的仁者。实际行动上的仁者,才是真正的仁者,而停留口头上的仁者,不是仁者。

六、宰我问仁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 仁:这里指仁爱的人。

[2] 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 陷:陷入。

《杂卦传》 《易经》解读孔子对“仁”阐述的理论依据

易经释义

《同人》与《师》旁通。在《师》卦中,胡炳文曰:“六爻中,岀师、驻师、将兵、将将、伐罪、赏功,靡所不载,其终始节次严矣。”《同人》卦表象的处在和平之世,君子与人和平共处的原则是:

1、出门做事当如何?是与人为善,和平共处;

2、与许多人共事当如何?当心胸宽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3、做事遇到阻力当如何?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4、做事遇到克服不了的阻力当如何?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遇到万不得已的事情当如何?事情已经没有退路,要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勇气;

6、人生一世,出生入死,一切都会不了了之,对待不如意事情,又无可奈何时,只要尽心尽力了,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要一味悔恨,这样体现的是仁者的高尚情怀,也是仁者一生的最好的褒奖。

《同人》《乾》为“仁”。通过《同人》卦,我们可以领略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儒家弟子《杂卦传》 《易经》解读孔子对“仁”阐述的理论依据,武能带兵兴师而立国,文能治国以文明之道安民安身。通过《同人》卦的爻辞,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阐述仁道,对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而言,是各个方面都事宜的卓越智慧。

七、原宪问仁

14·1 宪[1]问耻。子曰:“ 邦有道,谷[2]; 邦无道,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杂卦传》,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 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 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3] 伐:自夸。

易经释义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仁者之道,国家政治清明,要勇于进取为《无妄》卦之象;国家政治混乱,可以隐退以待时机,为《遁》卦之象。“邦有道”,为《观》卦之象,如商汤治理天下;“帮无道”,为《小畜》卦之象,如纣王当政之时。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克”为《大壮》卦之象,“伐”为《晋》卦之象;“怨”为《需》卦之象,“欲”为《讼》卦之象。

《大壮》张扬,故而为“克”。《大壮》可变《观》,可变为《无妄》,可变《小畜》,可变《豫》,可变为《遁》,至少五个对立面。其他卦象也都是如此。含《乾》则为“仁”,不含《乾》则不见得为“仁”。

《序卦传》曰:《大壮》则《晋》。《晋》为明出地上,为彰显,为自“伐”。《晋》卦可变为《需》、《明夷》、《大有》、《蹇》、《比》。

《需》卦险在前,故而怨。《需》有五个对立面,可变为《讼》、《晋》、《大有》、《比》、《睽》。

《讼》卦天水违行,故而是欲望过大。可变为《师》、《需》、《讼》、《同人》等。

综上所述,克、伐、怨、欲的对立面不是唯一的,所以孔子说不知道。符合自然法则,顺从天道就是“仁道”,否则就不是“仁道”。

八、颜渊问仁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杂卦传》,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易经释义

《履》卦之象。古人从理论上变《讼》为《履》以制礼。制履则能避免伤足,制定礼仪可以用于避免冲突。《系辞》曰:“履,德之基也”。《履》《乾》为仁,通过礼节,辨上下,定民志,可以免于争夺,是社会性仁道,也是日常生活中相互谦让的仁爱之道。《履》乾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礼》取自《履》卦之象。仁主要取自《同人》卦象。《履》卦体《同人》。《谦》卦为礼之本。《系辞》曰:“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履礼不倦,《谦》《坎》为限制,《谦》卦体《复》,《谦》《坤》为自,为己,故而言克己复礼。《师》为《同人》之本。《谦》三退二成《师》卦。如果人人都能谦让克制自己,包容他人,仁爱他人,天下由《师》卦的相互包容回归《同人》卦所表象的仁道了。

通过礼节,辨上下,定民志,可以免于争夺,从而建立起社会性仁道,也是社会日常生活中相互谦让的仁爱之道。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取自《同人》卦之象,《师》卦为仁之本。《师》卦下坎上坤,《坎》为心志,《坤》为自,故而《师》卦的包容他人、仁爱他人,来自自己的心志,而不是别人强加于自己的。

非礼勿视

礼来源于《履》卦,“非礼勿”源于《艮》卦,其《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非礼而视”为《履》卦六三爻之象。《履》卦九三爻辞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其《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虞翻曰:“艮为尾,在兑下,故'履虎尾’。位在虎口中,故'咥人凶’。既跛又眇,视步不能,为虎所啮,故'咥人凶’。《象》曰:'位不当也’。”侯果曰:“六三,兑也。互有离巽,离为目,巽为股。体俱非正,虽能视,眇目者也。虽能履,跛足者也。故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跛能履,不足以与行’。是其义也。” 《文言》曰:“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六三体《巽》居《兑》,《巽》从虎,《兑》为口,故而有跟随老虎而有落入虎口之凶。《履》卦的六三爻辞,如同现在的数理逻辑,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推演。《噬嗑》卦九四爻,表象的是因为违反刑法会遭到惩罚;《履》卦六三爻表象的是,因为违背道义和礼法而面临凶险。《履》卦六三如同行走在藻泽之上,故而凶险。六三爻为成年之人,若不知礼法,不守礼法,违背道义,当然是凶险的。《履》卦与《谦》卦旁通。《谦》卦九三爻辞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其《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无论得意、失意还是平常,都能遵守道义、礼节,就能远离是非和凶险,其中包含“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履》卦与《谦》卦旁通。《谦》卦九三体《艮》,体《坎》,体《震》,体《艮》。艮为止,为“勿”;《坎》为耳,为“听”;《震》为“言”,也为“动”。综合一起,恰为此句之意。“非礼勿---视、听、言、动”的本意是,不合乎礼节,应当取《谦》卦之谦让、退避之道。但《谦》卦的爻辞指出,退让也是有限度的。

结论

总之,孔子指出的“仁”的核心含义是,从善念出发或以善念为本,把握事物的充分原因,进而获得最好的结果,就是“仁”道。因此“仁”的概念,既包含了纯粹理性的内涵,也包含着实践理性的内涵。

推荐文章

《杂卦传》 (知识点)孔子从未删这删,反而是有胆量删吗?

《杂卦传》 (知识点)孔子从未删这删,反而是有胆量删吗?

孔子没删,反而是汉初五经博士编辑易经时伪造文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

周易研究2009年第3期(总第九十五期)《易经》卦爻辞辨及其英译

周易研究2009年第3期(总第九十五期)《易经》卦爻辞辨及其英译

周易研究2009年第3期(总第九十五期)《易经》卦爻辞辨及其英译(西南科技大学外...

汤天德“杂卦传”以助世人读懂六十四卦

汤天德“杂卦传”以助世人读懂六十四卦

“杂卦传”是孔子十贤之一子夏所著,为“十翼”之一。子夏承孔子之学,尤其在易经的造...

什么是杂卦传 《周易管理学》.ppt 48页

什么是杂卦传 《周易管理学》.ppt 48页

《杂卦传》汉代称《周易》之传为"十翼"。孔子年五十,学《易》,知天命。而《易》则...

最新更新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