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2024-01-09 10:01:06  人看过

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陕西岐山周原古称西岐,后来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进而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第六章周易古筮的简易自占法,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第六章周易古筮的简易自占法,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不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必须指出,易传跟易经并不是非常切合,有很多内容都表明,作者似乎不太懂得原文。

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大衍筮法的古人关于《易经》占筮的解释

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是故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夫《易》广矣大矣!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极数知来之谓占:穷极蓍数预知将来叫作占筮, 《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谋及卜筮。

哪位知道正确的周易筮法越祥细越好最好让我听明白谢谢

筮:shì (会意。从竹,从巫。“竹”表草木,“巫”表占卜者。本义:古代用蓍(shī)草占卜的一种活动称“筮”)同本义 筮,易卦用蓍也。——《说文》 筮于庙门。——《仪礼·士冠礼》 筴为筮。——《礼记·曲礼》 尔卜尔筮。——《诗·卫风·氓》 卜之,不吉;筮之,吉。——《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筮卜(用蓍草及龟甲占卜吉凶);筮仕(初次出仕做官。古人将出仕必先占吉凶,后因称出来作官为出仕);筮验(占筮的证验);筮短龟长(龟卜较筮占灵验);筮人(掌卜筮的人;司占卦的人);筮问(卜问);筮决(以筮卜决定);筮宅(埋葬时,筮卜坟墓位置的适当与否);筮氏(卜筮者);筮日(行卜筮礼仪之当日) 《周易》《系辞传》关于筮法是这样讲的: “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烽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天一地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天地是什么意思,注疏没讲清楚,很多书都没讲清楚,朱熹《易本义》用河图、洛书解释,当然更不对。其实天地并不神秘,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这里从一讲到十,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据民族学认为,人类早期只认识二,之后认识三,认识五,然后终于认识十。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一个艰难的进步,不是容易的事情。苏联学者柯斯文著的《原始文化史纲》说:“落后部落的语方中,二仅仅间味着一件整个东西的一半”,发展到十,那就很不简单了。我们的祖先把十视作盈数。数字发展到十,好像满了似的。古人把万也视作盈数。《左传》庄公十六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把十视作良数、盈数。杜注说:“数满于十”。孔疏说:“《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至十而止,是数满于十也。”又《左传》闵公元年说“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古人认为数至十已满,至万为最大,所以把十叫做小盈,把万叫做大盈。

“万物”的“万”表示最多的意思。《左传》僖公四年孔疏说:“十是数之小成。”因为古人特别看重十这个小盈、小成之数,所以《系辞传》讲筮法时从十以内的天数地数说起。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之五个数。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到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到一起等于三十,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七八九六四个数字。由七八九六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所谓“成变化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所谓大衍之数,就是由一至十这十个天地之数相加而来。《系辞传》讲“大衍之数五十”,其实应该是“五十有五”。这一点我们应该确切地知道。古书脱掉了“有五”二字。后人不察,做出各种解释。十三经注疏的解释,奇奇怪怪,通通错误。朱熹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总之,向来就是当“五十”来解释。实际上,汉代的《易纬·乾凿度》中也说“五十有五”,不是“五十”。

我在一九三九年写的《易通》那本书里,强调了这个问题。高亨同志后来赞成并采用了我的说法。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筮的时候用四十九根蓍草,不是用五十五根。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过去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王弼,通通都没讲对。朱熹说:“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智力所能损益”,也不对。筮法用四十九,不用五十五,本没有什么奥妙。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是自然数,筮法是人为的。用四十九根蓍草,因为用四十九能得出七八九六,得出七八九六才能形成卦。不用五十五根蓍草,因为五十五不能得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便不能形成卦。 其用四十九,是四十九根蓍草。一根蓍草不过是一个筹码。蓍、筹、码、策,是一回事,没什么神秘奥妙,是一种计算的工具。不用蓍草,用火柴棍儿、筷子,都可以。 “分而为二以象两”。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把四十九根蓍草,信手一分,分为两部分。最后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字中的哪一个数字,全在这信手一分上。也就是说,得出个阴爻还是阳爻,在信手一分的时候,已经定下来了。“以象两”,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它象太一,太极。古代有人说五十减去四十九等于一的一,象太一、太极。

这是错误的。说五十已经不对;大衍之数是五十五,不是五十;又说五十减去四十九,剩下不用的一象太一、太极,就更加不对。因为用的(四十九)才有象,不用的(是六,不是一)没有象。不用的无须研究它。用四十九,四十九有象,我们研究四十九。 《周易》是用象表达思想的。卦有象,筮也有象。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特点。古人认为筮法的第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意义,代表一定的事理,不是偶然、随便那样做的。实际上不是那样,筮法的各个环节,全是为了得出七八九六来。不按那些步骤做,得不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就得不出卦来。古人为什么一定要说筮法的某环节象什么呢?是为了强调筮的神秘性,让人们相信它是灵验的。这当然是不科学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不管它,因为我们不想算卦。我们应研究的是它提及的“象”所反映的思想。 它从一,从太一,从太极开始谈宇宙的发展变化,根本不言太极之前,与《老子》“道生一”的观点正好相反,是唯物论的世界观。“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一对儿的意思,就是一分为二。这是辩证法。 “挂一以象三”。从分为两部分的蓍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古人认为这三部分也有意义,象天地人三才。先前的两部分蓍草象天地两仪,拿出一根儿来,就是天地之间产生了人。

人在天地之间,人能参天地。这一点很重要,古人这时已充分认识了人的作用。人与天地参,把人看得很重要,与天地一样重要。古人说的天地,指自然界,人指人类社会。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先前共四十九根蓍草,“分而为二”,分成两部分,两只手各拿一部分。“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则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第六章周易古筮的简易自占法,则另一只手必亦余二。若一只手数尽不余,则另一只手必亦不余。不余则视作余四。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而两只手余数的合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四个四个地数,才能得出七八九六,本与四时无关,古人一定要与四时联系起来,是为了表明筮法的每一环节,都有客观的依据,不是人们任意决定的。但是古人说“揲之以四”是反映一年四时变化的,这一点很不简单,它表明古人当时已有了自然界四时变化的确切观念,再加上下文提及的关于闰月的思想,说明当时已有了历法。历法与筮法有关系,没有历法就不会产生筮法。人认识天即自然界的规律是从历法开始的。《书经·尧典》说:“钦若昊天,历历象日月星辰”。

即是讲历法的。历是计数,星是天上二十八宿恒星,辰是日月相会。《书经》这句话讲尧的时候人们已知道观象授时。尧以前的历法是火历。火是大火即心宿二,后来发展为太阳历。人们关于天的概念以前没有,到了尧的时代才有。人们学会“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才开始认识天,即自然界。古人对于天的认识是从这儿开始的。《周易》筮法中讲到四时,讲到闰月,表明当时有了历法。更重要的是表明《周易》通过自然界本身认识自然界,把自然界视作独立于人类主观世界以外的客体。《周易》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的。 “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有两个余数,故云“再扐”。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宣告完毕,准备进行下一易。 这一易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叫做四营。“四营而成易”,经过四个步骤,完成了一易。一易就是一变,三变成一爻;一卦六爻,所以十八变才能完成一卦。 第一易完成之时,“再扐”的余数不是四就是八。余数叫过揲之数,余数之外的数是本数。四十八根蓍草若减去四,本数为四十四。

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三十六。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二十八。二十八是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二十八除以四,得七。七是奇数,阳爻。因为蓍草的总数是四十八根,每一易之“再扐”的余数非四即八,所以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不外四种情况。第一,二十八,四十八减去两个八一个四;第二,三十二,四十八减去两个四一个八;第三,三十六,四十八减去三个八。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二十四,各除以四,便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奇数是阳爻,偶数是阴爻。 或得七,或得八,或得九,或得六,于是得出第一爻即下爻。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再进行五次,得出二、三、四、五、上五爻,这一卦就算完成。四营为一变,三变成一爻,十有八变成一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一根蓍草或一根竹棍儿,是一个筹码。筹码就是策。策也作筮。乾卦六个阳爻,每爻三十六策,共二百一十六策;坤卦六个阴爻,每爻二十四策,共百四十四策。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阴爻与阳爻各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二乘以三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

一百九十二乘以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策。此二数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三百六十策象征一周年的日数。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象征万物之数。这里边也反映易作者的唯物论思想。他的认识对象主要是万物。在他看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以上讲的是筮法。筮法与卦同样重要。学《周易》,首先要研究筮法。研究筮法不是为了算卦,是为了了解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在筮法中,所有的环节都用数表现出来。十个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以及七八九六,乃至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等等,都是数。筮法的本质特点是数。

易经占筮 V6.1 具体功能介绍?

易经》及其经传统称《周易》。它是一颗使整个华夏民族为之生辉的瑰宝!《易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天文、医学等方面,也渗透到了、军事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间。从《左传》、《国语》等古籍中记载的许多占筮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先人在遇到重要的、军事以及生活中的大事而一时委决不下时,便根据《易经》占卦,决疑解难,是十分普遍的。由于占卦逐渐从宫廷中的专职筮官流落到社会上,成为一些江湖术士的谋生行业,使得《易经》一些完整的符号推演系统及其特有的推论规则被扭曲。此软件完全按照中国最古老正宗的《周易》“大衍之数”占筮方法文王卦的推演规则编制而成。其功能简介如下:1、软件完全采用《周易》的原始正宗取卦程序规则,具有自动推演取卦功能,并可以调节推演速度。2、软件还有人工输入功能。如果采用蓍草或铜钱等人工取卦方法得出卦体后,还可用此功能查出卦象、卦名、卦序号、卦辞、爻辞等结果。3、软件具有《易经》今译功能,方便初学者正确理解古文涵义。4、软件具有打印占筮结果功能,并可选打印译文。5、帮助文件中的《易经》原文、《系辞传》、《说卦传》等《周易》经传以及相关文章,不但可以帮助使用软件,更是学习研究《周易》的经典参考。6、软件还附有一个实用万年历,并具有公历和农历的节日提醒功能。7、每次占筮结果都会自动保存,用户可随时查看或删除占筮记录…

周易里面为什么是6,7,8,9,涉及到算卦,占筮的问题

你可不可以问的在详细和具体点啊

周易很博大的~~~~~~~~~~~~~`

占筮的历史来源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占筮,筮得某卦,便查阅《周易》该卦的卦爻辞,以此推侧所问之事的古凶。《左传》、《国语》记载以《周易》卜问古凶的占例有二十余条。战国以来的《易传》,主要在论述《周易》哲理思想,但均是对卦爻辞的发挥及对筮法体例的阐释。《系辞上》第九章详细介绍了大衍之数揲蓍法。《说卦》等传亦是对春秋以来筮法中取象和取义说的总结。汉代孟喜、京房等象数派易家利用《周易》讲阴阳变异,此后象数派在以象数解易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套庞杂的术语体系,使占筮之法趋以繁琐和多样性,并出现了诸如三国管辂、北宋邵雍等占卜大家,对此历代均有人持否定态度。孔子曾说:“不占而已矣。”(《论语·八佾》)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认为学易不必去占筮,易可以使人改过从善。荀子指出:“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注重卦爻救育意义而不筮法成为儒家易的正统,义理派尤为排斥象数、占筮。今人则一般将占筮看作封建,参见”占筮派”、“占卜宗”条。

古以蓍草卜问祸福。后亦泛指占卜活动。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又言 武肃王 左右算术医流无非名士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有 叶简 、 李咸 者善占筮。”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荀子 是最反对的,他虽然推崇《周易》,但扬弃了它的占筮的一面。”

推荐文章

卢泰的介绍周易参伍筮法研发人简介

卢泰的介绍周易参伍筮法研发人简介

所以《周易》这部筮书,必然应该有体现三才之道,实现其四大功能的方法即筮法。后根据...

秘境探源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占筮的方法

秘境探源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占筮的方法

占筮的方法《易经》是占筮的书,而且占筮的方法,与注释也有关连。《易经》正式的占筮...

逸士带你读易经2020-04-09

逸士带你读易经2020-04-09

今天,承接【一日一读易之第六讲】,来说一下周易断卦的方法。周易爻辞断卦法,即根据...

本节再议汲冢竹书《易》先生在《周易溯源》中做了述论

本节再议汲冢竹书《易》先生在《周易溯源》中做了述论

对于汲冢竹书,相关记述不少,李学勤先生在《周易经传溯源》一书中做了述论。今本卦序...

《鬼谷子》中那些精华句子,你知道几个?

《鬼谷子》中那些精华句子,你知道几个?

谢谢悟空,鬼谷子圣人著有《鬼谷子》和《鬼谷子阴符本经七术》这两本书,深不可测。鬼...

风水堂:人生有无数的抉择,造成吉凶悔吝

风水堂:人生有无数的抉择,造成吉凶悔吝

易经占卦须知2、在“智慧”方面,占卦可以提供协助。所谓的“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最新更新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