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2024-03-06 11:08:56  人看过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1. 蒙卦卦象

甲骨文之“蒙”字由“冒”和“隹”构成,“冒”意为盖,“隹”是鸟雀,是以“蒙”字之本义即是把鸟雀罩住。蒙之金文不详,至秦小篆则在下之“隹”字替换成了“豕”字,也即罩覆之对象由鸟属变成了兽属。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蒙卦本身乃驯化鸟兽之卦,讲的是鸟兽之驯化,即家畜之所由来。蒙是把野生鸟兽捕获,然后进行饲养,如此经过一代代培育,最终得到性情温顺而对人类有经济、食用或观赏价值之家禽家畜。

屯卦讲的是人类先民渡过洪水,百废待兴而开始创业,蒙卦则是定居下来的先民开始驯养家畜了。屯卦代表的是狩猎时代,蒙卦象征的是畜牧时代。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屯卦上坎下震,坎为豕,即野猪;震为足,为动;中间是坤土。此卦象即人在野外追逐野猪,是原始狩猎之场景。而蒙卦为屯卦之颠倒(互综),其卦上艮下坎,坎为豕,艮为蓄止,此卦象即好比把捉来之野猪蓄养起来。因此周易之卦序,在屯卦后继之以蒙卦。

以植物之生长作喻,坎体一阳而包裹于二阴之中,此即可看作包覆于壳中之果实和种子,于是屯卦上坎下震则好比果核(上坎)开始在地下(第二三四爻成坤为地)发芽萌动(下震)了。而蒙卦下坎上艮(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艮体一阳(上九爻)而出在坤地(第三四五爻成坤为地)之上,是果核所萌发之芽(第二三四爻成震为芽)升出到地面之外了,于是乎幼芽始见乎光明。故周易自屯卦而至蒙卦乃是一个自然之过渡。

蒙卦又有启蒙义。其卦下坎上艮,上艮在外为手;下坎一阳(九二)而为二阴(初六、六三)所包覆,此好比阳爻陷于蒙昧(阴为蒙昧)之中。于是在外之艮手欲擘此二阴,将九二阳爻从蒙昧之中解放出来,现出文明之曙光(九二阳爻为光、为文明),谓之曰“启蒙”。

坎体一阳而陷于二阴之中,此好比是胎胞之子(坤体为母为腹,坎体一阳入于坤中,即可看作是母腹中之子);而上艮为手,有(以手)抚养、培育之义。故蒙卦上艮下坎亦有抚育幼子之象,此亦合于启蒙义。就此意义来说,启蒙幼子与驯化家畜,有其相似之处,皆是去掉其原始之蒙昧本性,代之以更符合人类文明规范之行为。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卦上艮为山,下坎为水为泉,故谓之曰“山下出泉”。

蒙卦上艮下坎,艮在后天八卦中居于最末,《说卦》谓之曰“成言乎艮”,是说艮有得最终结果之象;而坎体心实而为德(坎中实),若婴儿而在艮手抚育之下,故有“育德”之象。

君子以果行育德者,是说君子为人做事宜为彻,拉弓须拉足,举步必踏实,以此有始有终来培养自身之德性。

屯为善始,蒙则善终,就好比人类之培育家畜,需要一代代的不懈努力才可以成功。

《碧岩录》有一则“仰山问近离甚处”的公案——

仰山禅师问僧:“近离甚处?”僧云:“庐山。”山云:“曾游五老峰么?”僧云:“不曾到。”山云:“闍黎不曾游山。”

僧游庐山而未至五老峰,仰山便说你要游庐山便要去到五老峰,你没有上到五老峰,算得什么游庐山。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所以要做一件事情便须尽最大力,游一座山亦要游到最奇绝处,如此方不负其行。

《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对段小楼说:“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这就是为人要为彻,果行以育德。

2. 蒙卦卦辞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此卦辞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者是“亨,利贞”,一者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亨:屯卦卦辞曰“元亨”,因屯卦是人类渡过洪水,开始创业之卦,以其创始,故谓之曰“元”;元亨者,始而亨通也,其亨通是因事情开始打开一个新局面、步入一个新阶段,一切都富有生机与朝气。而蒙卦惟曰“亨”,是因其非创始之卦,而是在屯卦基础上之进一步发展,故不曰“元”。

屯卦之亨是创始之亨通,蒙卦之“亨”则是结果之亨通。屯卦之“元亨”是开局顺利,结果未知;蒙卦之“亨”则是开局未必顺利,结果却能如愿。此好比先民们之驯化家畜,其过程未必尽如人意,然最终亦能够驯化成功。

利贞:此“利贞”与乾、坤、屯卦之“利贞”相同,乃诫辞,即利于贞固其志,意指启蒙、驯化之工作乃是一个长期过程,甚至需要经历数代时间,故诫之以耐心,以坚贞之意志来完成此项事业。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此是关于教育教学方法之论述。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即是对蒙卦卦辞之引申。

童蒙者,少年儿童也;匪者,非也。夫启蒙之事必当顺事物发展之自然,不可以进行强行之灌输。种子发芽必当春季,幼芽破土必以温暖,大自然虽如桃李不言,但亦春风化雨合乎时节因缘。教育亦是如此,不可以违背认识之客观规律,儿童之智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当进行相应程度之启蒙,过早过深之灌输是不合适的。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即不是强行开启儿童之蒙昧(我求童蒙),而是当儿童到了昧与明之临界处时(童蒙求我),再进行适当之启发,如此乃合乎自然而不伤其天真。

愤者,心求通而未能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能说。故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说老师在学生未到努力明白而仍不能理解时不作启示,不到学生心里虽明白却犹未能妥善表达时不作阐发,此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相通。

或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去向老师请教(童蒙求我),而不是老师跟在学生后面,求着学生去学习(匪我求童蒙),这种理解有浓重之礼教意味,未免狭隘小气,不合周易之朴素自然。

对于“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筮即占筮,或认为“初筮告”即第一次之占筮,会得到启示;“再三渎”,再是第二次,三是第三次,是说若占筮之人就同一问题再三进行占筮,那就近于亵渎,则不会得到启示。

引申到儿童教育启蒙上,是说学习首先要态度端正,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求学。老师第一次讲解了,就应该用心记下,不可以轻易放过;若很快忘记了,然后再三问相同之问题,这样就是不端正虔诚,非求学之正确态度(渎),老师就不会教导了(不告)。

总之这种严肃端正的教育观,虽想法是好的,但于现实中则未必行得通。受限于儿童之理解能力,启蒙教育断乎没有只教一次之道理,小学老师们若这样做,小学生们恐怕要更加迷惑了。而且蒙卦之本义乃驯化家畜,这驯化之过程亦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再三再四都是正常的,岂有“不告”之理?

我的观点,“渎”非亵渎,而当视作“糊涂而不明白”。“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说占筮给人以启示后(初筮告),其人若不能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之深入理解(再三渎),那么说明其智识尚未到此层次,就不应该再进行深入之启发了(渎则不告)。这里面没有受学者态度的问题,而只是教育宜遵从认识之客观规律的问题。

由此,孔子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宜理解为给学生一个方向(举一隅,初筮告),若彼之智识尚不能由此拓展为再二、再三之更深层次(不以三隅反,再三渎),则不宜即时深入下去(则不复也,渎则不告)。所以“不复”、“不告”并不是放弃启蒙,而只是从缓待时,以遵从教育之客观规律,亦惟作如此理解,方符合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之旨。

以上是对卦辞大义之阐释,而周易各卦爻辞必有来历,必依乎其象,故需作进一步之探究。

我的观点,“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与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之用意相同,后者是用以描述乾坤二卦之所递嬗,而前者乃是关于屯蒙二卦之所转变。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童”字之甲骨文为上“辛目”而下“壬”。“辛目”即用锐器刺瞎眼睛,在上古,战胜者会把战俘之左眼刺瞎以当作奴隶,民(氓)之来历即是如此。“壬”字有做工之义,则童即僮仆,是被刺瞎一只眼睛的做工的奴隶。

离(☲)为目,离之错卦为坎(☵),坎则反离,即对应着刺瞎眼睛者,坎亦为劳,故有“童”象;又坎体象胎胞之儿,一阳而为二阴所蔽,不明也,故谓之曰“蒙”。因此坎有“童蒙”之象。

“我求童蒙”者,屯卦下震上坎,震性动而前,自下而赴上,欲震动彼坎童蒙也,故谓之曰“我求童蒙”。

匪者,否定也。于是“匪我求童蒙”是指对屯卦进行否定,颠倒其卦爻结构,便得到山水蒙卦(蒙卦与屯卦互综,结构相颠倒)。

蒙卦下坎上艮,下坎为童蒙,自下而趋上,欲得艮手之启蒙(艮手擘坎二阴以解脱其阳),故谓之曰“童蒙求我”。

初筮告: “筮”者坎也,坎为直为茎,有蓍草之象,且坎体一阳居于二阴之中,为心为鬼神,所谓占筮者,以蓍草而求问于鬼神,欲于迷雾中(坤阴)得其启示也(彼启示即好比坤中之一阳,为坎),故以坎为筮。比卦(上坎下坤)卦辞曰“原筮”者,亦取坎之筮象。

初者,震也,震体一阳居于初位,为长子,故有初象。

于是屯卦下震为初,上坎为筮,故谓之曰“初筮”。屯卦上坎下震,上坎筮而其中有显(坎中之阳),在天(上卦)垂象,下则因此而震动,在地(下卦)响应,故谓之曰“告”。此“告”字亦即好比春雨落下(上坎)而种子因此在地中萌发(下震)。因此,“初筮告”乃是对于下震上坎以构成屯卦之描述。

再三渎,渎则不告:再者,坎也;坎体之阳居于第二位,为次子,故谓之曰再。三者,艮也;艮体之阳居于第三位,为少子,故谓之曰三。

渎者,蒙也;蒙之义昏昧不明,故谓之曰渎,通于“黩”。

于是“再三渎”者,谓下坎(再)上艮(三)而构成蒙(渎)卦也。

这样,“渎则不告”即“蒙则不屯”,谓蒙卦是屯卦结构之颠倒也,二卦互综。故“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与“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其致一也,皆是在申说自屯卦而至蒙卦之过程。

唐人孔颖达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变”八个字来概括周易六十四卦卦画之排列规律。所谓“二二相偶”者,言每两卦成一对也,譬如乾卦与坤卦相偶,屯卦与蒙卦相偶,需卦与讼卦相偶,师卦与比卦相偶;所谓“非覆即变”者,覆即卦画颠倒,为综卦;变即阴阳相对,为错卦;譬如乾卦与坤卦阴阳相对而互为错卦,屯卦与蒙卦卦画颠倒而互为综卦。

我由是知彼作易者之苦心,盖其深恐后人之不理解覆变综错之理,故于坤卦系之以“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以明乾卦错而得坤;于蒙卦系之以“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以明屯卦综而成蒙。前贤总不知此二语之精义,今我阐而明之,庶几不负彼作易者之谆谆焉!

占得此卦者,所为之事得通(亨),然过程颇费周折,宜若驯化家畜般耐心致远(利贞),如此乃可以实现目标。

3. 蒙卦爻辞

(1)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发蒙:发蒙者,启蒙也,所谓启发。

“发”字本义为射箭,其甲骨文字形左为弓,右为手持一箭准备控弦而射。《诗经》之“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发”字即此。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以卦象论,蒙卦上艮下坎,艮为手,坎为弓矢,即有持箭象。蒙卦之初六爻变则下卦成兑为决脱,坎矢之象不见,此好比将箭矢发射出去,故谓之曰“发”。

坎体一阳而为二阴所陷蒙卦二爻变,故陷蒙昧,今初六爻变而为阳,则阳体不为阴所陷,故得脱彼蒙昧而受启发,谓之曰“发蒙”。

利用刑人: 刑人即刑于人。刑者,型也,即《诗经》“刑于寡妻”之“刑”。利用刑人即利于树立模型与表率,以使童蒙有所法式。

坎体一阳居乎正中,不偏不倚,故为正以成法式。《彖》曰“蒙以养正”,蒙卦上艮为手为抚养,下坎为正,故谓之曰“养正”。蒙卦初六爻变,则下卦变坎而为兑,兑者,现也,所谓“兑现”。于是自坎而变兑,其象即可描述为将法式(坎)显现出来(兑)以作他人之表率与模范也,故谓之曰“刑(型)”。

初六爻变后,下卦初、二爻皆为阳,而与彼相接之第三爻(六三)犹为阴,故初、二乃可作六三之表率,三爻居乎人位,是以曰“刑人”。刑人者,初、二爻示范于六三爻也。

用说桎梏:说者,脱也。桎梏者,械具也,械下者曰桎,械上者曰梏。坎体一阳而为上下两阴所束缚,故有陷于缧绁桎梏之象。初六爻变,则下坎成兑,兑为脱,故有脱于桎梏之象,谓之曰“说(脱)桎梏”。

前贤释易,多把“利用刑人”与“用说桎梏”视作目的关系,即树立模型法式之目的,乃是为了让人免于桎梏惩罚。我则认为此二句乃是并列关系,因为两者皆本乎象,是从不同角度对下坎变兑所呈现卦象之描述,在描述卦象上是平行并列的。“利用刑人”是在启蒙之初先作表率模范,“用说桎梏”则是在启蒙之初轻刑罚而重德教,二者之理相仿佛,重德而轻法也。

以往,吝:以往,即长此以往,是说“刑人”与“说桎梏”等道德怀柔之术皆惟是针对启蒙之初,不可以为典要而不加变通。若不知变通,凡事皆重德治而轻法治,长此以往,则民将无有戒惧,如此启蒙之道路将愈走愈窄,难以收其长效焉。吝者,不广大也,即此。

占得此初六爻者,宜重德而轻法,先立中正之标准以示范于众,如此乃可以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发蒙之目的。然此举不可以为典要,一味怀柔则难收长效。

(2)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包蒙,吉:九二爻一阳而居于坎蒙之中,为上下二阴(初六、六三)所包覆,故谓之曰“包蒙”。

九二爻变,则下卦成坤为虚空,阳爻于是乎不见,脱离此蒙昧之境地也,故谓之曰“吉”。

纳妇,吉:蒙卦九二爻变,则上卦成艮为手为纳,下卦成坤为老妇,故有“纳妇”之象。

又下坎为胎胞之子,变坤则为母腹,故有“子入腹中”之象,以其能生育子嗣,故古人谓之曰吉。

子克家:子克家即所生育之子嗣能将家业发扬光大也,此是对未来所作之预测。

乾之九二爻曰“见龙在田”,九二爻以阳居下卦之中,虽无大人之位,然有大人之德,又上以应乎六五之君父,故谓之曰“克家”。子克家者,谓彼子能克承乃父之志也。

占得此九二爻者,出脱乎蒙昧而克承乎大任,前途可期。

(3)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勿用取女:六三爻变,则下卦变坎成巽,巽为妇,而上艮为手为取,故有“取女”之象。取女者,盖上古有抢亲之俗,于后世即“娶女”。

以爻位论,六三爻以阴履刚,其位不正,其质暗弱;处上下卦之交,虽应乎上九,却又乘于九二,欲上而反下,二三其德,故爻辞诫之以勿用。勿用者,言其人(六三)不可以信赖也。

见金夫:见者,现也;“金夫”指九二。九二为阳,故有金象;第二三四爻成震为夫,故曰金夫。六三爻乘于九二,故与此“金夫”相临;六三爻变,则第二三四爻成兑为现,故有“见金夫”之象。见金夫者,出现上九之竞争者(九二)也。

不有躬:艮为背为躬,上九阳爻为艮躬之主,故亦有躬象。不有躬者,谓六三将舍上而从下,舍上九之艮躬而从九二之金夫也。

无攸利:即无所得利。六三爻以阴履刚,其位不正,其性孱弱,其德二三,图金夫之近利而失躬亲之正应,不上反下,终难得其久远之利益焉。

占得此爻者,或因下而失上,图近而忽远,失信于大义则必难得长久之利。

(4) 六四:困蒙,吝。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蒙卦四阴,唯六四爻前后皆阴,不与阳爻相接,是无有启蒙之人也;又第三、四、五爻成坤为迷,而六四爻处坤迷之中;六四爻变,则第三、四、五爻成坎为陷,此亦一阳而陷于二阴之象;既陷坤迷之中,又远阳爻而无以得启蒙,故谓之曰“困蒙”。

吝者,不广大也。六四爻乘承皆阴,所与者皆小人而无有君子,故谓之曰“吝”。

占得此六四爻者,身处宵小之群蒙卦二爻变,远离君子之伍,进退失据,迷茫不堪,宜跳出舒适之区而改弦更张也。

(5) 六五:童蒙,吉。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童蒙者蒙卦二爻变,童而得启蒙也。五爻居君位,为卦体之最尊贵处。六五爻上承上九之阳,下应九二之阳,变阴而为阳,是自蒙昧而得开明也,故谓之曰“童蒙,吉”。

又坎中一阳(九二)为童蒙,六五爻与九二爻成正应;六五爻变,则上卦成巽为风,下坎之二阴(初六、六三)若云(坎为云)遇巽风则散(六五爻变则成涣卦,有涣散义),是散却九二童蒙之昧也,是以谓之曰“吉”。

占得此六五爻者,承应皆阳明君子,纵陷迷茫而旋即亦得开释,从善如流可也。

(6)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

击蒙:蒙卦上艮为手,下坎为童蒙;上九爻变,则其卦为师,有用兵之义,故彼艮手则为击,谓之曰“击蒙”。

以卦理论,初六爻为蒙之初,故犹可宽仁而以道德感发之,“用刑人”而“说桎梏”;上九爻居蒙卦之终,至彼时而若仍蒙昧不化,此便非道德示范而可感化者,必得施之以惩罚,以法治之乃可,故曰“击蒙”。

《汉书·元帝纪》——

(元帝)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每日一题)蒙:亨。匪我求童蒙,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非古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彼初六爻之“利用刑人”、“用说桎梏”者,儒家之王道德教也;此上九爻之“击蒙”者,法家之霸道刑罚也。初六纯任德教,故谓之曰“以往吝”;汉宣帝曰汉家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是儒法并用而德刑兼施也!

《杂卦》曰:“蒙杂而著。”历来注易者多不识其义(若孔颖达曰“杂而未知所定也,求发其蒙,则终得所定”,朱熹曰“蒙坎遇艮,坎幽昧,艮光明也”,尚秉和曰“蒙二阳皆失位,故曰杂;物相杂则文生,故曰著”,皆非),因失初上德刑相杂之旨。德刑相杂,故成“汉家制度”,得启蒙之成果焉,谓之曰“著”。

不利为寇,利御寇:蒙卦上艮为止为击,下坎为寇,故有御寇击寇之象,因而利守御;上九爻变,则上卦成坤为迷,下卦为坎为寇,坎寇而入坤迷之中,则无所能为,又且被艮手所击,故不利。

占得此上六爻者,利于以法治御下,不可姑且纵容之也。

至此,蒙卦之解析即完成了,下一章我们将对周易之第五卦需卦进行讨论。

推荐文章

易德轩:易经六十四卦中最好的上卦是什么

易德轩:易经六十四卦中最好的上卦是什么

易经六十四卦中最好的上卦详解!易经中有六十四种卦象,每一种卦象都有着不同的吉凶祸...

4蒙卦《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象征启蒙

4蒙卦《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象征启蒙

4蒙卦《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象征启蒙:亨通。卦辞的“蒙:亨。蒙卦是讲...

(李向东)周易第四卦详解第41卦初六爻详解

(李向东)周易第四卦详解第41卦初六爻详解

周易第四卦详解第四卦初六爻详解第四卦九二爻详解第四卦六三爻详解初六爻动变得周易第...

《易经》中的未济卦第六十四

《易经》中的未济卦第六十四

彖传曰:卦辞谓未济卦之所以得亨者,乃因卦主六五爻以柔居中,下应九二,能以柔纳刚,...

八卦山水蒙卦详解 奇闻大澎湃2018.02.280724关注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八卦山水蒙卦详解 奇闻大澎湃2018.02.280724关注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如果连易经八卦的取象都拿不准,怎么可能判吉凶祸福?周易八卦取象除了易传中有所表述...

易经的很多卦名本身就比较不容易记忆(图)

易经的很多卦名本身就比较不容易记忆(图)

易经的很多卦名本身就比较不容易记忆,而且要将卦名和卦象完全匹配上就更加困难了。在...

最新更新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