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丰卦:日丽中天,丰盛亨通,有德者得之
雷火丰卦,日丽中天之卦,背暗向明之象。六二爻动变得周易第34卦:雷天大壮。异卦(...
2024-01-04 10:01:36 人看过
革卦终 汉字“鼎”不常用,但又很带劲儿的词汇
汉字“鼎”,不常用,但又很重要。
“问鼎天下”“一言九鼎”“钟鸣鼎食”“鼎力”“鼎立”“鼎新”“鼎信”“鼎盛”,都是很带劲儿的词汇。
《辞源》在“鼎”字下,第一个义项解释为“古代的一种烹饪器”。
“鼎”就是“大锅”,不错。但将此作为其“本义”,又似乎不妥。
甲骨文中有“鼎”字,确为器皿象形。卜辞中,“鼎”作动词,亦有“烹食”之义。
《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注》:“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这是说革卦终 汉字“鼎”不常用,但又很带劲儿的词汇,周王进膳,要有九个主要盛肉的“鼎”,还有三个非主要的“陪鼎”,里面也装着肉。
此大约是王勃所云“钟鸣鼎食”的渊薮。
不过,《周礼注》还说:“鼎,牲器也。”
就是说革卦终 汉字“鼎”不常用,但又很带劲儿的词汇,“鼎”为祭祀之器。
卜辞中,“鼎”字革卦终,更多用于祭祀和问卜——或为“祭名”,或为“贞问”。
殷代甲骨卜辞和青铜彝器上,“鼎”“貞”实为一字异体,字义相同。刘鹗《铁云藏龟》和罗振玉《殷虚契书前编》所收金文可证。
许慎在《说文》中解“鼎”字,说“古文以貝为鼎,籀文以鼎为貝”。
这句话实在费解,很可能传抄过程中出了讹误。
被称为“小徐”的徐锴本《说文解字》中,这句话则为“古文以貞为鼎,籀文以鼎为貞”。
这就能说通了。
还可以为证的是,西汉著名学者京房说,古时“貞字鼎声”。
“鼎声”为“何声”?
《汉书·贾捐之传·注》:“鼎,丁声。”
有意思的是,《汉书·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这两个“鼎”字,本来皆用“丁”字,后人才“据义”改为“鼎”。
同音可以假借,证明“鼎”“丁”同音。
甲骨文“丁”写作“口”,本义为“天”。甲骨文“天”字,上面大多不是“一横”,而是写为“口”的“丁”字。
可知,“鼎”字读音来自“丁”,其作为祭天器物之义亦来自“丁”。
概括地说,“鼎”字,字形为“青铜大锅”之象形;字义,最初为祭祀——祭天神和先祖神的“礼器”;字音,来自于本以为“天”的“丁”。
作为世界三大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远古中国的先民,应该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就开始关注天象及其对时令、气候的影响,这就是古人的“观象授时”长期实践。
表面看,观象授时只是与农耕有密切关系的天文活动。其实,从一开始,这一活动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记载先秦天文认知的《周髀算经》云:“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凡能掌握相关天文知识者,便可通过这种“知识垄断”,实现对氏族、部落的统治。
《尚书·尧典》:“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革卦终,允执其中。四海穷困,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这里插一句,“鼎”有“正”义,也即“允执其中”。
对天文的掌握,包括祭天神和在天祖先之神,成为“王权天授”“王权神授”的最重要依据。
所以,《史记》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牧”,同“九州”,是古人依据“观象授时”所得出的“八方九宫”而“规划”的地理分野。
“牧”,即“统辖”“治下”。
“九鼎”,便成为国家政.权之象征。
相传,商灭夏,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克商,武王再迁“九鼎”于洛邑。
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至周“问鼎”之记载。
亦据传,周显王四十二年,宋大丘社亡,“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有载。
“鼎”,象形“大锅”。那“大锅”之形何来?
其实也是“观象授时”的结果。
《周易·乾卦》,讲到“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等,实际上,所讲的都是“龙星”星象。
“龙星”,是古代“观象”的重要“授时”主星。
龙星星宿和甲骨文“龙”字
甲骨文“龙”字,亦为“龙星”之象形。
古代,君王被说成是“真龙天子”,是前面说到的“王权天授”“王权神授”的有一个佐证。
“龙星”中,有“鼎星”革卦终,古代《步天歌》中多有吟咏。
可以认为,“青铜大锅”之“鼎”的原型,本为“东方苍龙”星宿之象形。
所以,“鼎”才可以作为象征王权的“藏礼于器”之器。
《周易》,记载了众多远古上古天文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易》中有《鼎卦》。“上经”中,文王以龙星占卜,显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周克商决心。“下经”中,则以《革卦》和相连的《鼎卦》,推演了“革故鼎新”的雄谋大略细节。
“鼎”,主要成为“食器”,是周朝没落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