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褶皱的伦理空间,既有制衡也有其弊

2023-04-18 17:08:01  人看过

(知识点)褶皱的伦理空间,既有制衡也有其弊

《易》卦六爻自上而下代表着天人地三才,人居其中,效法天地。《易传》认为,天尊地卑,贵贱有位;因之而乾尊坤卑、阳尊阴卑。六爻,不仅有预定的阴阳爻位的分别,而且初、二、三、四、五、上爻各有其特别的位置属性和价值分判。在刚柔相推之下,卦爻之间的阴阳性质与爻位关系通过承乘比应的形式而产生各种制衡和变化,使得固有的静态的位置关系和价值架构又多出种种复杂的、变化的动态结构,而《周易》的空间形象因此具有了褶皱的形态。褶皱的伦理空间,既有其利,也有其弊。

《易》卦六爻自上而下代表着天人地三才,人居其中,效法天地。《易传》认为,天尊地卑,贵贱有位;因之而乾尊坤卑、阳尊阴卑。六爻不仅有预定的阴阳爻位之别,而且初、二、三、四、五、上爻各有其特别的位置属性和价值分判。在“刚柔相推”之下,卦爻之间的阴阳性质与爻位关系通过承乘比应的形式而产生各种制衡和变化,使得固有的静态的位置关系和价值架构又多出种种复杂的、变化的动态结构,而《周易》的空间形象因此具有了“褶皱”的形态。褶皱的伦理空间,既有其利,也有其弊。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关于价值——即关于“善”的科学。这个“善”不应该是人为的设定或某些道德学家制作、创造出来的规范,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存在于人伦日用间的事实。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并描述这个或这些事实。按儒家(或准确地说早期儒家)的观念,整个世界先验地存在着许多“善”,《诗经·大雅》所谓“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即在说明人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道德规范,本质上与事物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则一样,都是“天”的表现,或者说都源于“天”1。天有怎样的“道”,人就有怎样相应的“道”。这种自天道而人道的思维模式,在儒家经典里,《周易》最具典型。

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周易》有别于其他诸经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有“图”。其他经典有文无图,只有《周易》是有文而且有图的。这个图就是六十四卦卦象,没有六十四卦卦象的《易》是不能想象的。就《周易》这部书的整体而言,无论是作为卜筮之书,还是作为哲学或伦理学的义理之书,其价值性理念都与《周易》既有卦象的空间性紧密关联。

一、三极之道:天地人

《周易·系辞》言: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天之象,日月星辰;地之象,山陵川泽。天文地理,飞禽走兽,草木鱼虫,及乎社会人身,乃伏羲作八卦之根据。以八卦三画“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即用三条横线(爻)来象征天地人。《周易》就是这样一个象征系统。天地人代表宇宙万物,而人居其一。

伏羲作八卦,原只是三画。周文王“因而重之”,演变成六十四卦2。不过,无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其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就是上中下——天人地的架构。这个天地人的基本结构,透露出《周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即宇宙万物都是由天、地这两种具有普遍象征性的物质形态构建的,而人在天地之间,人要上法天、下法地。这就是《系辞》所说的: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三极之道即三才(材)之道。《系辞》又说:

易之为书也(知识点)褶皱的伦理空间,既有制衡也有其弊,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三才,天地人。以三画卦而论,上中下三爻分指天人地;以六画卦而论,则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即由原来的每一根爻代指天地人,变为每两根爻来代指,所谓“兼三才而两之”也。

三才之道,分别而言,则为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的具体内容,《说卦传》做出了解释: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天、地、人之道固然各有其别,但在《周易》的系统里,三才之道强调的不是“三”,而是“一”,即不是突出天地人三者之道的差别,而是突出贯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一个统一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之阴阳,地之柔刚,人之仁义,无非是一阴一阳之道的表现。所以,天地人在卦象里有上中下位置的分别,这个分别乃是天经地义的,不容倒置或打乱的;但三者间得以贯通而合为一体者乃阴阳之道。故在《周易》的思想体系里,天人合一是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内在的、统一的观念。

天地人的三极之道,建构起《周易》的一个基本结构,也确立了《周易》伦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人居天地之间,一切行为皆要遵行一阴一阳之道。《系辞》所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正指出《易》象的结构乃是天地关系的写照,圣人依乎易道,也就能成就万事万物。

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三极之道设位于六爻之中,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这种空间关系原不过是一种仰观俯察后“取象”的结果,但《周易》的作者们认为这种空间关系既然是原出于天的,那就意味着它是一种天命、一种天则,即一种不得不承认、同时又不得不遵循的自然法则。故《系辞》开篇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高地卑,本是一个关于空间的事实性描述;“天尊地卑”,则转成一个价值性描述。“卑高以陈”,也是一个事实性描述;“贵贱位矣”,又转成一个价值性描述。尊卑贵贱的伦理观念就以天则的形式与天地人的空间关系合为一体。与其说是空间关系构建了人伦的意义基础,不如说是意义(价值)构建了天地人之间的空间关系。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坤与天地并联起来。《周易》云: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彖》)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彖》)

故在《易》象体系里天地又可用乾坤来代称。天地既是空间上的高下关系,又有刚健与柔顺的品格关系,更有价值上的尊卑贵贱关系。天地如此,乾坤亦如此。

乾以纯阳之卦表现,坤以纯阴之卦表现。以乾坤代称天地,还渗入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即以阴阳二爻而代指乾坤,代指天地。六十四卦,除了象征天地的《乾》《坤》二卦分别由单一的阳爻或阴爻组成外,其他任何一卦无不由阴阳二爻构筑而成。阴阳代表着天地,故六十四卦卦象无不“经天纬地”。不仅如此,六爻自下而上的结构里,也分布着阴与阳的固定位次。即在天地人的大架构下,初、三、五爻奇数位为阳位,二、四、上爻偶数位为阴位。3《说卦传》说: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分阴分阳,即以阴阳分属六爻之位;迭用柔刚,即以阴阳爻柔或刚之性轮流植入各爻位中。由迭用柔刚,而有各爻当位、不当位的情况:刚居阳位、柔居阴位,是为当位;刚居阴位、柔居阳位,是不当位。如《履》九五,《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豫》六三,《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这就是说,不仅爻之阴阳有伦理价值上的分别,而且爻处于哪个爻位——阴位或阳位,位置的当与否,也是爻辞、卦辞做出价值评判和解说的根据。而其最后的根据则源于“天尊地卑”这个纲领性原则。

《系辞》又说: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这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另一种表达。“易行乎其中矣”,易道本在天地间,其表现即在天地、高卑、贵贱、阴阳的分别及其关系。换言之,天高地卑、阴阳有别、贵贱有位的结构已然存在于天地间,圣人作《易》,不过将其道理浓缩并寄托于卦象中,所谓“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而已。明代易学家来知德解说得更为明白:

盖未画易之前,一部《易经》已列于两间。故天尊地卑,未有易卦之乾坤而乾坤已定矣;卑高以陈,未有易卦之贵贱而贵贱已位矣。……圣人之易,不过模写其象数而已,非有心安排也。4

由天尊地卑,到乾健坤顺,继而分阴分阳,贵贱有位,这一套建构在天地人空间关系上的伦理秩序,显然主要地与中国传统中儒家的思想学说关系更为密切,而不是其他诸家。惠施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是从高低相对的角度立论。而《周易》天尊地卑的观点则立足于视觉的原始经验,坚持天地位置的不可逆性。儒家经典《乐记》中说:

礼者,天地之序也。

在《周易》的空间秩序里,也是尊卑先后,等级分明: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

从文本的角度说,伏羲初创八卦,固然有阴阳二爻这种符号的分别,但未必有天地人三才的结构贯乎其中,也未必有阴阳、刚柔存于爻位的观念。继而卦辞、爻辞出,这些观念也未有明白的显露。天尊地卑、乾尊坤卑、贵贱有位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确然出于后成的《易传》。可以说,《易传》是借《易经》固有的、天然的卦象结构,将阴阳、尊卑的伦理观念植入其中,对《易经》空间图像做了伦理化的诠释,也可以说为儒家的伦理观念做了空间化的构造。

三、同功而异位

每卦六爻,先有天地人的三分结构,继有阴位、阳位的二元分判。若单从六爻本身的位置关系而论,则六爻亦各有其特定的属性。初爻和上爻在一卦中分别象征着一始一终,一本一末。《系辞》说: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初爻之难知,是难知其未来的发展,因为它才开始,初始未成。上爻易知,是因为经过六爻的阴阳摩荡,其成其毁,其紫其朱,皆可显露无遗。

一般地说,初爻既表示事物的初始、萌芽,又表示地位的卑微,所以均有不宜显露和作为的警示之辞。如《乾》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象传》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文言》解释说:“潜龙勿用,下也。”很明确地宣告初九处下,不宜用。《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象传》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同样是初位,在《乾》卦是“勿用”,在《坤》卦是“履霜”,都有处于低位而不能、不宜过于显露之象。但是对阳爻初九而言,它只是“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乾·文言》),其勿用是正面的、鼓励性的,初九仍然要继续成德成行;而对于阴爻的初六则不同,爻辞和《象辞》都是负面的、警诫性的,旨在警惕小人之道或危险势力的增长,须防微杜渐。这个区别不是初位本身的性质变化,而是阴阳二爻性质不同,当其处于同样的爻位时,其结果往往是不同的,这是阴阳有别观念的呈现。

上爻既然作为卦之终,而又越乎五爻之上,代表着事物已然完成某种发展,且预示着不可再多事,而当适可而止,否则将岌岌可危。《乾》《坤》二卦即是范例。《乾》卦上九:“亢龙有悔。”《象传》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文言》解释其原因说: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周易序卦传英文,知得而不知丧。……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阳刚之气积聚到了极点,上而不能下,有亢过之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传》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文言》则曰:“阴疑于阳,必战。”按照王弼的注释:

阴之为道,卑顺不盈,乃全其美,盛而不已,固阳之地,阳所不堪周易序卦传英文,故战于野。5

《坤》卦上六,阴盛已极,为阳所疑惧,故战,战而必至其血玄黄,两败俱伤。

要而言之,《乾》之上九与《坤》之上六,一悔一凶(知识点)褶皱的伦理空间,既有制衡也有其弊,处在极端恶劣的状态中。所以《周易》以“用九”“用六”来申明阴阳之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用六,利永贞”。作为阳爻,阳刚进取固然是正道,但过九五爻之后,就应该收敛其阳性的锋芒,以“无首”的姿态转入柔顺、静谧中。作为阴爻,同样也不能无限地阴凝过盛,而当守持正道。这就说明,在《周易》的伦理架构里,空间既是有维度的,也是有边界的。维度,是阴、阳两种势力、两个方向的交织和平衡,不像二维空间里长或宽任何一维可以无限地、彼此不受限制地伸展,而是阴阳始终彼此牵制,处于既可各自发展又不得不受另一方牵制、向另一方回首的张力中。边界,即是在六爻的基本框架里,任何一种势力的发展都以“上”爻为限,纯阳的乾卦和纯阴的坤卦,其“上九”“上六”爻辞的警示就是两种极端的代表或典型,此外的六十二卦更不能有过于此极者。六根爻位的积聚、生长或反复,到上爻都是一个界点,一个不能逾越的最外层空间。当然,这个不可逾越的界点,并不意味着《周易》的伦理空间是既定的、封闭的、不能发展的,相反,它通过任一一爻的变化来开辟出路,开辟出另一个不同意义的空间,所以《周易》的变化无穷,其空间也生生不息。

从初爻到上爻的距离,即事物从其初端的征象到将来最终的结果,不是事先可以测量的,而完全取决于途经中间四爻的阴阳性质如何以及如何变化、发展。所以《系辞》说:“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这里的“中爻”是指二三四五爻。在这四根爻中,二四、三五,是对应的两组爻,它们分别是阴位和阳位。故《系辞》接着说:“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同功”即同为一种阴或阳的爻位性质,如二爻、四爻都是阴性爻位,三、五爻都是阳性爻位;“异位”即在六爻空间中的位置不同。

二爻和四爻同功,但其善不同,即其吉凶价值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二多誉,乃因为二处中,“其用柔中也”;四多惧,是因为“近也”,即近于五尊之位,有逼君之嫌。如《乾》卦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则曰:“或跃在渊,无咎。”二位居中,且为阴位,合言之则“柔中”,柔中的品格多誉,九二居中,故“利见大人”。九四“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离开九三而欲一“跃”,但终因四处上卦下位,且为阴位,欲上而不能,进而不果,入于渊,虽谓“无咎”,实则本有咎也。

三与五,“三多凶,五多功”。三五相较,五尊三卑,五在中位,三处在下卦的顶点,这就意味着在下卦的发展空间里已经到了极限,随时可能物极必反,走向反面,故凶险。三多凶,如《师》卦六三,“师或舆尸,凶”。处六三之位而出师,凶。《象传》解释说:“师或舆尸,大无功也。”看似指挥大军,要建功立业,实则大而无功。五多功,同样是阳位,但高于三爻,位居“天”位,且五爻在中,故五爻在六根爻中是地位最高、高明中正的象征,是最利于建功立业的时候,故多功。如《小畜》卦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有孚诚信之人,获得众人的支持,富不独富,而共与其邻,乃有功之象。与之相反,《小畜》九三,爻辞:“舆说辐,夫妻反目。”车脱辐,其象凶。这就是三爻、五爻的“贵贱之等”。

综合来看,《系辞》本章对二三四五爻的价值评判,是单纯从它们的空间位置着手的。简单地说,二爻、五爻处在多功、多誉的有利位置,三爻、四爻则处在多惧、多凶的不利位置。空间位置之所以有伦理上的善恶或价值上的好坏分别,是与《周易》本有的天尊地卑、处中得正的价值观相关联的。二、五爻都是处在中位之爻,而三、四爻一个居上,一个居下,所以总体上三、四爻地位不如二、五爻。这很能让人直接联想到孔子所谓“过犹不及”的观念,三、四爻恰恰是或过或不及,而二、五爻则正处于中道。《周易》中位、得中而多吉的观念,显然是儒家伦理观渗入的结果。孔子所谓“过犹不及”,孟子所谓“时中”,《中庸》所谓“中和”的观念,无不对“中”推崇备至,《周易》亦然。

四、刚柔相推,承乘比应

初、上爻以及中间四爻的位置结构固然有其一般性的价值取向,但这种空间位置上绝对的伦理架构,总是必然与填充于其中的阴爻或阳爻的刚柔之“实”结合起来而起作用的。爻位及其价值定位只是一个先验的结构,阴阳二爻行乎其中而刚柔相推以致万物化生,人伦有序,才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易象世界。所以《系辞》最后一章说: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既有天地设位,又须圣人成能;既有爻象之位,又有刚柔杂居。吉凶悔吝的价值归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所谓爱恶相攻,远近相取,情伪相感,正是在刚柔相推之下,各爻的位置关系、阴阳关系以及叠加其上的阴爻阳爻,众多要素、势力和能量相互交杂、激荡的表现。蔽之以一言,则可谓刚柔相推,承乘比应。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中说:

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安危者,存乎位;辨逆顺者,存乎承乘。6

“观变动者,存乎应”,是说辨别爻位之间刚柔消长、吉凶变化的情况,应该在各爻之间的互动、比较中获得。“察安危者,存乎位”,则说明事物的安危与否,有一个基本的爻位差别,即《系辞》所说的贵贱有等、爻位有别,这是一个基本固定的空间结构。“辨逆顺者,存乎承乘”,人生处境的顺或逆,要看相邻爻之间的阴阳关系和上下关系。

承乘,是指一卦中临近的两爻关系,下者为承,上者为乘。上爻阳,下爻阴,则是阳乘阴,阴承阳,是为顺;上阴爻,下阳爻,则是阴乘阳,阳承阴,是为逆。这是天尊地卑、阳尊阴卑观念的体现,是刚柔相推叠加到爻位先验结构上的价值变化。通常来说,以阴爻乘阳爻为“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多不吉。但阳爻居阴爻之上则不言“乘”,因为在《周易》的伦理结构里,阳位处上,乃理之所常。

阴承阳,顺,其卦例如:《巽》,卦辞:“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彖传》的解释说:“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这就是说,巽卦的初六、六四两爻都是承乎上一位的阳爻,所以是顺,顺则吉、亨。《小过》,卦辞:“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彖传》说:“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上逆下顺,是指上卦六五、上六乘九四之上,逆;下卦初六、六二都承九三之下,顺。阴乘阳,逆,卦例如:《屯》卦,六二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象传》解释得很明白:“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六二阴爻乘于初九之上,故有“难”。

比为比邻、比合、比肩之意。《易》中所谓比,指相邻两爻的亲密关系周易序卦传英文,异性(阴与阳)相比则亲密无间,同性(同阴或同阳)相比则为无情。比也体现了承乘关系,不过承乘侧重于阴阳爻之间上下、尊卑的关系,比则象征着事物处在相邻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大凡阴比阴、阳比阳代表阻隔,辞中多有征凶、往吝、往不胜等语。反之阴阳比合,多有往吉、征吉、利涉、利往等语。以《比》卦为例,六三上下皆阴,无比,所以爻辞云“比之匪人”,《象传》进一步说:“比之匪人,不亦伤乎。”而九五上下皆有比,所以爻辞说“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承乘与比,是相邻爻之间的刚柔相推、阴阳互较,“应”则是上下卦对应之爻的呼应关系。就是说,在每卦六爻中,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之间,有一种同志联盟的关系,称为“应”。“应”有相辅、附和之义。对应之爻为一阴一阳则可交感,谓之“有应”;若皆为阴爻或皆为阳爻,则不能交感,是谓“无应”。《同人》卦,《彖传》:“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就是指六二爻得位、居中,而且与上卦九五爻相应,得到九五爻的支持。又如《师》卦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传》解释说:“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说明九二是承六五之宠,即得到六五之应。

承乘比应,是刚柔相推的方式和表现,是在二四、三五同功异位这种静态的价值结构上,嵌入了一种动态结构,使《周易》的伦理空间变得更为丰富、生动,也更为复杂。

五、结语:褶皱空间——伸展的,或压缩的?

纵观前文,我们对《周易》的伦理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空间关系所获得的认知,或许可以归纳成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在天地人的框架下,初二三四五上六爻有其固有的、先验的伦理结构,而一阴一阳的二维能量则始终穿梭行进于其中,加以刚柔之相摩相荡,激起六爻上下左右、远近高低之冲突与平衡,从而生出千般变化、百味人生。

六爻卦象的体系,由于本身已有阴位、阳位的架构预设在其中,故从初爻、二爻、三爻,至四爻、五爻、上爻,这个伸展的线路不是直线的,不是单维度的,而毋宁说它是抑扬顿挫、波浪式的延伸,仿佛翻越崇山峻岭,其间总是或山谷,或山脊,或平地,或高峰,起伏递进。但是,这种波浪式的、起伏的递进,也不是完全规则化或匀速的动态结构,而是既有前进、上升,又有跌宕、蜿蜒,甚至有受阻力冲击后的萎缩或变形。所以,无论是纯阳爻的乾卦,还是纯阴爻的坤卦,在由初至上的进程中,阳气或阴气并不是无限制地增长、积聚,而是或处二之中,或入四之域,或得五之位,故而能直方大,能无咎无誉,能黄裳元吉。形象地说,六根爻位的结构,不是一个平面的梯形,而是一个立体的褶皱型结构。

《系辞》言: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道,即所谓一阴一阳之道。阴阳总在互动中变化。六虚,六根爻位。六位只是虚位,要待刚柔阴阳之爻寄居其中,方可坐“实”;而这种寄居又总是暂时的,不固定的,刚柔相易,往返无常,故而是“周流”。六个爻位,预置了一个基本框架,而阴阳二爻以不同的维度流淌其中,奏出褶皱的交响。

倘若我们抽去《周易》这个空间系统里的阴阳、刚柔,再抽去六爻之间承乘比应的互动变化关系,那么就只剩下天地人六根爻的大结构。然而依照《周易》作者群的初衷而言,这样的一种空间是没有意义的,是空洞的,这种空间里的各爻之间无法生发任何关联、互动,从而也就无法生化;天、地、人彼此孤零零,无交感,无错综。这不是一种天地间真实存在的空间,只是一个平面、空洞的纯形式。真实的空间,是在天地尊卑、贵贱有别的差别性规范里,在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动态运作中活泼泼地变化、生长着的。正是规范的灵活运行,才使得天地人有了更多的、伸展的空间。

而如果我们以爻位代表处于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个人,以爻与爻之间的距离以及天尊地卑、阴阳有别的观念为疆界,则《周易》的空间容量,既可以说是伸展的,也可以说是压缩的。从积极的一面说,这样一种褶皱的空间,意味着可以借助他人(他爻)而自保或晋升;从消极面来说,则意味着其个人的自我完善,其社会理想的实现和成就,受制于他人,受制于一种事先安排的价值规范和伦理结构。这些观念和结构,包括中位、中庸的观念,阳尊阴卑的观念,初爻、四爻安守本分的观念,三爻、五爻不可轻举妄动的观念,等等。这一套伦理观念广泛地渗入《周易》的卦象系统和义理诠释系统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和行为。在这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周易》的伦理空间是被多种规范和界限压缩着的,是逼仄的。

原载:《学衡》第三辑(2021年)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推荐文章

最新更新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