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泰的介绍周易参伍筮法研发人简介
所以《周易》这部筮书,必然应该有体现三才之道,实现其四大功能的方法即筮法。后根据...
2023-04-25 16:07:10 人看过
荀爽之前的卦变理论及实践《易纬●乾凿度》
荀爽易学的卦变说——兼论荀爽之前的卦变理论及实践
《易纬●乾凿度》开篇日:“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箭。”“变易”的思想荀爽之前的卦变理论及实践《易纬●乾凿度》,无疑是《周易》六十四卦的根本思想。卦变理论是《周易》“变易”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易学史上的核心论题之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易学阐释,贯穿着卦变说的构建这一主线,展现了卦变说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进脉络。就荀爽易学来说,其卦变说的形成,既是继承战国时期以《彖》《说卦》 《序卦》为代表的《 易传》卦变思想的结果,也是在西汉孟喜、京房易学卦变理论影响下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结果。荀爽易学中的卦变说,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易学卦变理论之集大成者一虞翻易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使读者清楚此中的关系,兹将春秋易学、战国易学、西汉易学的卦变理论作一历史的梳理。
“卦变”的最初意义是“变卦”,其源于运用《周易》的占筮活动。就是在占筮时筮得的某一个或几个爻之象在阴阳属性上恰好处于向其对立面转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占筮的结果,不能仅仅依靠所筮得的卦(即“本卦”)及其爻辞的意义,还需参考所筮得的卦的这一个或几个爻阴阳属性变化之后所形成的新卦,即“变卦”(亦称“之卦”)的意义。按照《系辞》所讲的“大衍筮法”,就是通过揲扔所得的七、八、九、六之数来确定爻的阴阳,分别代表少阳、少阴、老阳、老阴之象,少阳、少阴则不变,老阳、老阴则要向其对立面转化,老阳变阴,老阴变阳。因为爻变而形成变卦,这个现象可称之为“ 卦变”。可见,卦变的本质是爻变,这与《周易》“尚变”的主旨是一致的。
就《左传》《国语》所载春秋时期的《周易》筮例来看,占筮者较多使用卦变理论解释占筮的结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只看本卦所变之爻的爻辞判断占断的结果。如《左传●哀公九年》:
宋公伐郑...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日:“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
这则筮例,是《泰》六五爻变,阳虎的占断即依据了《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第二种情况是既看本卦所变之爻的爻辞,又看之卦的卦象或所变之爻在所变之卦的爻辞。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公日:“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日:“吉,遇‘公用亨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
“《大有》之《睽》”的“之”,是变的意思,大有卦九三爻变为阴爻而成睽卦,判断占筮的结果,则主要依据本卦所变之爻的爻辞的意义,即《大有》九三爻辞“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此外,还参考了变卦的卦象,大有卦象为“乾下离上”,变卦睽卦象为“兑下离上”,下卦乾为天,兑为泽,上卦离为日,天变为泽,与日相当荀爽之前的卦变理论及实践《易纬●乾凿度》,故曰“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再如《左传.僖公十五年》: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日:“不吉,其繇日:‘士封羊,亦无忘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赢败姬。车说其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蛭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这则筮例,是归妹卦上六的阴爻发生变化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筮者在解释的时候,不但参考了《归妹.上六》的爻辞“士封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与今本《周易》稍有差异)而且还参看了所变之爻在所变之卦的爻辞,即《睽.上九》爻辞“睽孤,寇张之弧”(与今本《周易》稍有差异)。
第三种情况是不看本卦,专看之卦,以此判断占筮结果的吉凶。如《左传.襄公九年》:
穆姜薨于东官。始往而筮之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遇《艮》之八。史日:‘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日:“亡!是于《周易》日:‘《随》,元、亨、利、贞,无咎。”
关于春秋时期占筮中的“之八”现象,《左传》中载有数例,至今其义未明,兹不细论。穆姜既已采纳筮人“《艮》之《随》”的卦变意见,却不从本卦及所变之交去分析,而直接采用之卦的卦辞。
在《左传》《国语》所记十七条《周易》筮例中,涉及卦变的有十四例之多,占了筮例的绝大多数,这说明春秋时期的易学在占筮活动中,特别重视爻变现象,已经认识到爻变则卦变,在判断占筮的结果时,注重从本卦、之卦两个方面协同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一卦六爻的称呼,采用某卦之某卦的形式。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日: ..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日‘潜龙勿用’,其《同人》日‘见龙在田’,其《大有》日‘飞龙在天’,其《夫》日‘亢龙有悔’,其《坤》日‘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日‘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乾之垢指乾之初九爻,乾之同人指乾之九二爻,乾之大有指乾之九五爻,坤之剥指坤之上六爻。以某卦之某卦的形式指称卦爻,或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以“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六位与以“九、六”表示阴阳属性组合起来标记爻题的方法。但由蔡墨对于乾卦诸爻的称谓,说明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爻变导致卦变的规律,一卦各爻的变化,能够.产生其他各卦,并反过来以某卦之某卦来称谓并观照各爻。
可以说,春秋时期的占筮活动,特别是揲扔成卦及占断时突出所变之爻,注重探究所变之爻的爻辞吉凶以及兼取本卦、之卦两个方面的意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卦六爻的阴阳属性的变化,是六十四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桥梁。这为战国时期的易学对于爻变、卦变理论.的阐发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