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同食,故厨房之善为民,与百姓的健康有很大关系
《阳宅三要》卷四(8864厨房8864门吉凶)本章将门与灶合为六十四卦,用以判断...
2024-04-16 11:06:05 人看过
中孚卦第六十一 (李向东)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翻译: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的道理,就把它譬拟成具体的形象容貌,用来象征特定事物适宜的意义,所以称作"象"。
赜是幽深难见的道理,是奥秘,见其奥秘非肉眼所见的见,而是智慧层面知识上所见之见。天下之奥秘无方无体,为了更好的理解它,就用具体的形象来譬拟,像开关电灯,当我们的手摸到开关时,将要按下还未按下时,亮光将要出来还没出来的刹那之间,可以说是由这个形而上的能,转变成形而下的万有之用,动而未动那个空和有之间。佛家《金刚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对于这种不可名的赜,只能做到差不多的形容,也就是象其物宜,宜就是恰好适中的地步。不管算命,看相,风水最灵的也就是象其物宜,不会百分百,这也符合易经变易的道理。百分百就没有变数了,只要不是百分百,再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颠覆所有之前的测算。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翻译:圣人发现天下万物运动不息,就观察其中的会合变通,以利于施行典法礼仪,并(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下)撰系文辞来判断事物变动的吉凶,所以称作"爻"。(《周易》)言说天下至为幽深难见的道理,而不可鄙贱轻恶(其取象平易);(《周易》)言说天下至为纷繁复杂的变动,而不可错乱乖违(其内涵规律)。(作《易》者)先譬拟物象然后言说道理,先审议物情然后揭示变动,通过譬拟和审议就形成此书的变化哲学。
易理平易之简,但是不能因为易简就对其轻视,鄙夷,烦乱,分别它,易经认为宇宙万物生命的功能永远在动,不可违背动的道理,动的对面是静,我们感受到的静,是动中相对的静,譬如现在地球无时无刻不在动,但我们感觉是静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是树欲静还是风欲静,是风不止还是树不止,看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实际情况,可能是树动生风,也有可能是风动树摇。易的成书逻辑是怎么样的?是观物取象后阐释象理,议论物情后揭示变动,再通过举例子打比方和议论研究形成易书的变化和哲学之理。通过了解易经的象数之学,就能了解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与奥秘了。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翻译:(譬如,《中孚》九二说)"鹤在山阴鸣唱,其子声声应和;我有一壶美酒,愿与你共饮同乐。"孔子解释说∶"君子平居家中,发出美善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将闻风响应,何况近处的人呢?平居家中,要是发出不善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将违逆背离,何况近处的人呢? 言论出于自身,要施加给百姓;行为发于近处,远方的人也能看见∶言论和行为,犹如君子'门户'开阖的机要。'门户'机要的启发中孚卦第六十一,恰似或荣或辱的关键,言论和行为,是君子用来鼓动天地万物的,岂能不慎重呢?"
易经第六十一卦为中孚卦,主意为诚信。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与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两象来譬拟诚信的易理,诚信之道于自我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圣人三立,立言,立身,立命。君子首先先做到立言,言以修身,地位越高的人能影响的人越多,这样的人往往在公开场合肯定都非常在意的言行,这个大家习以为常,因为这是简单的道理,大家的眼睛都盯着领导。聚光灯都照耀着中心人物,所以言语,行为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这是对外,对内即是慎独,常人都说衣冠禽兽,两面三刀,这就是在外和对内的言行不一致,甚至对立造成的结果,在外大家都是彬彬有礼的文化人,一回到家立马现出原形各种不堪的污言秽语信手拈来。何谈立言修身,诚信君子之道呢。所以言行是关键要门,在外对内的言行统一更是至关重要。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翻译:(《同人》九五说)"和同于人,起先痛哭号咷,后来欣喜欢笑。"孔子解释说;"君子(处世待人)的道理有时(可)外出行事,有时(要)安居静处,有时(要)沉默寡言有时(可)畅发议论。两人心意相同,犹如利刃可以切断金属;心意相同的言语,其气味像兰草一样芬芳。"
孔子对君子之道所下的断语是“出,处,语,默”,出即出手,出山,古有诸葛亮择出山之时,今有老太倒地该不该出手扶,所以君子之道的出处,该进该退?该说还是不说?出不出的背后是立身的价值观,不出手的内心或自私,或恐惧被讹,是负能量的自我苟且,出手的内心或自信不惧,或有万全之策,是更符合当下善德的自我确立。人的一切所言所行背后必有其价值模式。剩下三字也是类似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谏官的职能大部分就是向皇帝谏言一些观点建议。这些观点建议往往不得皇帝喜欢,所以这些谏官的品性心性要求的极高,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记载除了证明唐太宗的贤德,其实也说明魏征谏官的巨大作用,也即是处世或语,或默。魏征得遇明君才敢语,该说的世豪虽千万人吾往矣,倘若他遇到的是昏君,君子之语即如对牛弹琴,即使死谏也不过求的是自己愚忠。
士为知己者死,君子至交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伯牙子期,干将莫邪,同心同言,不外如是。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翻译:(《大过》初六说)"初六,用洁白的茅草衬垫承放(奉献尊者的物品),必无咎害。"孔子解释说;"假如直接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再用茅草衬垫承放,哪还有什么咎害呢?这是敬慎之至的行为。茅草作为物是微薄的,但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慎守这种恭谨的方法而前往,必将无所过失吧。"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送礼也考虑周全,只要用的得当,一株茅草也能得到重用,物尽也其用,所以一个人一生做事,随时要谨慎小心,即慎斯术也。一个人在得意的时候而不忘形,反倒谨慎谦卑,在献礼祭祀的时候不心高气傲,能做到敬小慎微,何咎之有?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翻译:(《谦》九三说)"勤劳而谦虚,君子能保持至终,吉祥。"孔子解释说∶"勤劳而不自夸其善,有功而不自以为恩德,这是敦厚至极啊。这是说明有功勋而能谦下于人。道德要隆盛,礼节要恭谨。谦虚的含义,正是致力于恭谨来保存其地位的意思。"
易经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其他爻都是有好有坏,可见谦在人生处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之前也说过易经几乎涵盖了天下万事万物的至理,那么谦是什么原因能六爻皆吉呢?孔子认为劳谦是谦的核心,假使一个事情中,你的工作投入是公认的最大的功劳,旁人同事以及老板都对你赞不绝口,有的书便教学说:抓住机会,强化宣扬功劳巩固地位,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不利于长期的发展的,常言道功高震主,飞鸟尽,长弓藏,让大家知道你的功劳这是第一层境界,反之若是做到劳而不伐,其实就是让功,让大家的功劳能通过你的口广而告之,则皆大欢喜,这是第二层境界。但最怕功劳都让,责任全揽,领导同事境界不到无法自知你的韬光养晦,反倒是自己埋没自己,所以自夸其善的度和让功广告的度的把握非常重要,能谦得其位其时,大吉大利,这是第三层境界。恭之谓己,敬之谓他,恭是恭己,敬是敬他,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谦也者,能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翻译:(《乾》上九说)"巨龙高飞穷极(天宇),终将有所悔恨。"孔子解释说∶"尊贵而没有实位,崇高而管不到百姓,贤明的人在下位而不辅助他,所以轻举妄动必将有所悔恨。"
高处不胜寒,这个道理其实应该是说给世界很少的一部分人听的,毕竟高位本身就很稀少的,我们低位的人很难揣摩那些高位的情况,高位者的心思的。孔子认为亢龙有悔的是有三个要素,无位无民无辅,其实就是脱离了群众基础,所以再和以往比较必然有悔。南怀瑾先生认为,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高位,要变成最平凡的,最平凡的才是最难得的。我的理性深以为然。不曾拥有何谈放下,不曾高位何谈平凡,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其实亢龙有悔的悔有些类似一天工作下来,接下来的时间是自己支配的时间了,但是往往你会怅然若失,发现无事可做,只好打开抖音,游戏,视频软件,不一会儿又恍然若失,日复一日的那种感受就是有悔。古代大夫,小姐都有自己的书房,闺房,古人认为退位下来是过舒服日子的,男人进了书房,女子进了闺房,皇帝进了御书房,那读书写字作诗等等是有自己忙不完的事,而现在的人退休下来大部分是百无聊赖,非常寂寞,不知道做什么好,和每天下班结束的大部分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呢?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中孚卦第六十一,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中孚卦第六十一 (李向东)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翻译:(《节》初九说)"(节制慎守)不跨出庭户,必无咎害。"孔子解释说∶"危乱的产生,往往是语言不守机密引起的。君主不守机密就使臣下受损失,臣下不守机密就使自身受损失,办事的开始不守机密就危害成功。所以君子慎守机密而不泄露言语。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节制慎守缄默其口,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话该听不该听,能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即是慎守。常常会有一项政策还没通知的时候,就有很多小道消息冒出来的这种现象,比如某某乡村要拆迁的消息,通知还没落地,就有房主大兴土木中孚卦第六十一,装修的装修,铺路的铺路,砌墙的砌墙,挖井的挖井,多挖一口井就是多几千块,顺利的话政府亏了钱,百姓得了好处,最后目的达到也算勉强,反之最后不拆迁了,又搞的天怒人怨,上访的上访,投诉的投诉,最后肯定追责到那个散步“谣言”的人身上,也常常会有些领导常常口头允诺的三言两语,没有纳入制度,你信了,通知宣导奔走相告中孚卦第六十一 (李向东)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结果过了一段时间领导忘了,说没有这件事,那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怪谁呢?领导的责毕竟怪不了,最后只好自讨苦吃了。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翻译:"孔子说道∶"创作《周易》的人大概知道盗寇的事吧?《周易》(《解》卦六三)说∶'背负重荷而身乘大车,必致强寇前来夺取。'背负重荷,是小人的事务;身乘大车,是君子的车具。小人却乘坐君子的车具,盗寇就思谋夺取了;上者任人轻慢而下者骄奢暴虐,盗寇就思谋侵伐了。轻忽于收藏财物就是引人为盗,妖冶其容貌姿致就是引人淫荡。《周易》说'背负重荷而身乘大车,必致强寇前来夺取',盗寇就是这样招引来的啊!"
孔子这里做了议论说明关键点,我觉得是有三个,第一个是负,即有宝贵的东西,可以是财富,美貌等等,第二个是乘,骑在高大的马上招摇过市,即是暴露,炫耀,第三个则是弱,即没有足够保护自己以及宝贵事物安全的能力,这三者会引得盗贼衡量来夺取,这是咎由自取。所以反思而来的是针对三个关键点应对,做好藏,隐,强的准备。
此章内容可析为两端;前部分指出《周易》的创作原则是拟取物象以喻事理,审辨物情以明变化;后部分则分举七则爻辞为例,援据孔子言论,来证实《周易》的"象喻"特征。其中"观物取象"说,从"形象"与"意义"的联系这—角度看,同今天的"艺术思维"论有一定的契合之处,是研究古代美学理论可资参考的资料。
主要学习书籍:
1《周易译注》 黄寿祺张善文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易经杂说》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