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兼备最快乐!!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真正内涵《易经》里面还做了进一步说明,《易经》的乾卦里面...
2023-05-10 15:04:13 人看过
孔子研习《易经》的态度十分有意思,估计是《易经》囊括的知识太广,又太好玩,所以孔子抱着“玩”的心态来研习这本“奇书”,而且还意犹未尽地写了心得报告,说了句“玩索而有得”。
这篇心得报告名为《系传》,有人说这篇心得报告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徒弟们整理了他的手书后编撰而成。
我们姑且不去探索成书的人到底是谁,先来看几个孔子学习《易经》后的心得感悟。
第一个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易经杂说》中,南怀瑾先生解释道:这里的尊卑是两个对立的名词,其中,尊说的不是权力财富上的尊贵,卑也不是卑贱的意思。它是指人的感情思想。
比如,古人觉得天很伟大,如果一位登山者登上高耸入云的山峰,俯瞰大地时,就会不禁会心生感慨,称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就是尊的真意。对于宇宙不可知的事,越远大,越摸不到的,人们就越会觉得它的尊贵。
那么,对于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地,因此我们离地很近,感受也很亲切。所以,卑代表的就是亲近、亲切的意思。
而乾卦代表的是天,坤卦代表的是地,这就刚好吻合尊与卑情感,也就是说一个人既要对未知充满敬畏,也要对当下充满亲近,这样人才能处在一种“安定”的状态之中。
孔子的第二个学习心得是“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其中,动和刚代表阳,静和柔代表阴,而阴和阳我们可以理解成那些无形的力量,比如说地心引力,阳光的中的能量,等等。最后这个“断”字,不是“断裂”的意思,而是“断定、判断”。
所以,“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意思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阴阳交互中变化的,并且它们的变化总会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易经天尊地卑原文,而懂了这些规律,也就能够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了。
这就是“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意思。
孔子的第三个学习心得是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这里的方指的是方位、空间,物说是自然界中事物。也就是说在某个方位,事物都是一类一类聚集的。那么,在这个时候自然就产生了竞争、合作等一些关系,各种利益冲突就显现了出来,所以吉凶也就跟着出现了。
不得不说,老祖宗们的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世间各种人际关系的本质。
孔子的第四个学习心得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这句话比较好理解,前面我们说过,刚代表阳,柔代表阴。刚柔相摩就是说宇宙中的所有东西都是由阴阳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的。而八卦相荡则表示,卦与卦之间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结果。乾卦一荡易经天尊地卑原文,与兑卦一碰就是泽天履卦,兑卦一荡碰到乾卦就是泽天夬卦,等等。
所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告诉我们的是事物之间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结果。比如孔子研习《易经》的态度十分有意思,南怀瑾先生在书中举例说道:“如果两个人生气了,就是天火大有卦,等他们气消了,就变成了天火同人卦,这时两个交情该怎么处,还怎么处。”
以上就是孔子在研习《易经》时所获得四点心得体会。这四点心得体会不仅囊括了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也包含了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不过,孔子不敢说把《易经》研究透了,而且古往今来所有研究《易经》的学者孔子研习《易经》的态度十分有意思,都不敢说把《易经》研究透了。就连道家大贤魏伯阳,也只是参透了为什么“易”就是变化。
他猜测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南老先生认为,魏伯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易经》讲的是“我们人类这个太阳系统的宇宙中,日月所运行的大法则。”
这一说法曾经被很多人质疑过,但在已知的甲骨文字中,“易”字组成结构就是上面是太阳,下面是月亮。而且后人也是在观察和记录了日月运行的变化中,发现了诸多规律。
对于这一点,孔子也深表认同,所以在上面四个心得体会之后,孔子说:“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有了雷电的鼓动,天地之间的气便开始发动,万物便开始生长。
之前,有一位美国的农学研究学者来中国讲学的时候,曾去看望南老先生,他说一声雷可以在地球上产生大概八十万吨的自然肥料,南老先生一听就乐了。因为这和孔子在《系传》中观点不谋而合。当然,万物生长太干燥了不行,还得再加上风雨的沁润。
另外,我们感受到的寒暑交替,也是因为日月的运行。在《易经》中有个特殊存在的“十二辟卦”。它是个圆形卦图,中间的空白代表太极阴阳,它与地支是对应关系,不能与其他卦混在一起讨论。
在十二辟卦中,按照阳火的始终和阴符的始终分寒暑,寒为六阴,暑为六阳。十二辟卦各分为两个节气,比如:复卦对应着农历一月,这个月的冬至(和大雪)节气,就是阳火开始的时候。
如果按照太极图的阴阳鱼来看,大的黑色阴鱼头正好和小的阳鱼尾相对,寒暑之气的升降都有平衡。而按照现代科学来讲,冬至日白昼最短、夜最长,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一天,这一天过后,地球就要朝向太阳运行了,气温也就有了逐步升高的趋势了。
在我们的先祖还没有通过天文观测得出日心说的结论前,就通过天象变化得出了这个结论。由此,足见《易经》的科学性。

另外,在十二辟卦的卦象图上,还有十二律吕。这是中国最早音乐体系,一共分为十二律。
那么,十二律吕和节气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十二律之一的黄钟。相传古人把十二根上下打通,灌满芦灰的竹竿埋在天山上,露出的管口用竹子里的竹衣封好,高低平齐。冬至阳生的时候,最长竹竿内的芦灰受上升的阳气影响,顶破竹衣,“嗡”的一声喷来,这就是黄钟的声音。
十二根竹竿从长到短,每个月都有一根里面的芦灰喷出,声音高低不同,古人便用黄钟、大吕、夹钟、姑洗等乐器名来形容这些声音,这就是十二律吕由来。
那么,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十二律吕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音乐体系易经天尊地卑原文,也是早期人们用于辨识气候变化的风向标。
所以,不得不说《易经》中实在蕴含太多玄妙的智慧,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