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人生有无数的抉择,造成吉凶悔吝
易经占卦须知2、在“智慧”方面,占卦可以提供协助。所谓的“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2023-09-08 10:02:16 人看过
刘英:《周易论略》的六个版本介绍
刘 英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
摘 要:陈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一生治学精勤,著述范围遍及经史子集四部,据说有九十二部著作问世,而《周易论略》便为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汇集中外学者对于《周易》的论说,去粗取精,可谓是融汇古今,博采众长。除此之外,他对于《周易》的研究也渗透了新史学的研究方法,多新奇见解。《周易论略》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仅适合作为初学者的入门读物,而且也适合作为研究者的文献参考。
关键词:陈柱;《周易论略》;入门读物;易学研究
一 《周易论略》版本著录
陈柱(1890-1944),幼名绳孔,一名郁瑺、柱,字柱尊刘英:《周易论略》的六个版本介绍,号守玄、萝村山人,广西北流民乐镇萝村人,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诗人。[1]P1他勤于国学,尤精于子学,五十余年著述九十余种,议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实不多见,而《周易论略》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此书最初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之后又传入台湾,笔者总共收录到该书的六个版本:
1.《周易论略》,收入“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10月初版,1934年7月再版。共计81页,32开。无作者序跋。1929年10月版于版权页上印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初版”字样,并显示其发行兼印刷者为上海宾山路商务印书馆易经为何只有卦象却不说占法,发行所为上海及各埠商务印书馆。而1934年7月版则为其再版,于版权页上印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初版”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再版”字样,发行所不变,发行兼印刷者更为“上海河南路商务印书馆”。
2.《周易论略》,收入“国学小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4月初版。共计81页,32开。沿用了“万有文库”的版芯,内容与版式完相同。1933年4月版的信息较前两本更为详细,不仅有发行兼印刷者为上海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发行所为上海及各埠商务印书馆的信息,而且还显示了该版的发行人与主编者为王云五、每册定价大洋贰角五分等信息,另有“外埠酌加运费汇费”的字样。
3.《周易论略》,1976年,收入“无求备斋易经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据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影印。
4.《周易论略》,1985年,收入“人人文库”,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76年6月台一版,影印版。该书尾页显示其发行者与发行所均为“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定价为新台币拾贰元整。
5.《周易论略》,2008年,收入“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林庆彰主编,台湾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影印版。
6.《周易论略》,2013年,收入“国学小丛书”,北京瀚文典藏文化有限公司出版,影印版。
以上便是笔者切实搜寻到的六种版本,但除了1933年版为1929年版的再版,其余四种均为1929年版的影印版。
其中关于该书之初版本,众说不一,刘小云所著《陈柱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研究》中记载有关《周易论略》的版本信息为“《周易论略》,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1929年版,1930年版……”[2]P281,陆阳所著《无锡国专》中也曾记载“《周易论略》,1924年、1930年商务印书馆本。”[3]P453两书中都断定1924年商务印书馆曾刊印此书,可惜笔者并未找到该版本的准确信息,故未予著录。至于1930年版,因作者也未找到该版的详细信息,故也未将其录入。
陈柱为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家,著作数量庞大,但自1949年以后惟少数几种著作在大陆再版之外,鲜有整理本问世,可见其学术成就被整体忽略现象之严重。《周易论略》更是直至1976年时才有影印再版消息。
二 《周易论略》内容概述
《周易论略》全书篇幅不大,主要是对《周易》的起源、特色、编纂、名称、文体以及其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展开论述,并节录几段《周易》以供选读。除此之外,本书还引用了《史记》、《汉书》与郑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的论述对其加以说明,可谓是博采众长,包罗古今。笔者现将此书分为三个部分概述如下:
(一)起源、特色、编纂、名称
1.起源
关于《易》之起源,陈柱的观点是肯定其起于八卦,开宗明义,指出:“八卦为文字之始,故自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以来,多以《易》为群经之首。”[4]P1接着又引班氏“易为之之原”一语,表明《易》的地位,即《易》为群经之原,为文学之原。同时,节录《汉书·艺文志》中有关《易》之撰述进行解释说明。最后,又引《史记·周本纪》和《史记·孔子世家》的相关内容,予以进一步的论述。
2.特色
关于特色,作者主要引用《汉书·杨雄传》中的内容,指出《易》之文学,最大特色有四:一是卦画始于宓戏,为文学之始祖;二是经文成于文王;三是“十翼”成于孔子;四是《周易》没有遭受过秦火,散乱的篇目比他经要少。
3.编纂
关于《周易》的编纂,陈柱首先提出西汉大儒的两个观点:一为《易》为宓戏、文王、孔子等三人所作;二为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然后又引清代吴汝纶之言对第二个观点进行辨析,认为:“爻辞之非周公作,颇可独信。”对于第一个观点,作者虽然表示不足以信从,但又因此论并非该书所看重,故存而不论。
4.名称
在对于《易》名称的论述中,作者先是将有关《周易》的叫法一一举例,但并未过多辨论,只认为孔颖达的观点颇为可信,即“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然后又引《说文》之语,断言《周易》得名于变易,并由此得出《易》之定义:“天地之道,无不变易之理;此必变易之理,即至不易之理;此不易之理,乃即天地至简易之理也。”
(二)文体
关于文体的论述,是本书最为丰富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易》之文体,《象传》之文体,《系辞传》之文体,《说卦传》之文体,《序卦传》之文体,《杂卦传》之文体,以及全经及卦爻之结构。笔者便按这七个部分内容介绍如下:
1.《易》之文体
关于《易》之文体的论述,陈柱首先以近人某氏所著《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作引,指出《易》文之用韵出于天籁,故《易》之文体可谓最古,然后又以乾卦与坤卦为例,从用韵情况着手,分别展开论述。
对于乾卦,作者主要从“解经体之文”入手进行分析,分别指出:爻辞造词奇险,用韵变化;彖传音韵铿锵,自然之致;小象传则是时而有韵,时而无韵。故而提出“文之用韵,一以便于记诵,二以增其情韵。易文之用韵,两者均兼之”[4]P9的观点。对于坤卦,作者先举其文字说明用韵之变化,然后又引唐蔚芝先生“凡文之发扬韬厉者,具用阳韵”、“阴为体而阳为用”等看法进一步对《易》之文体进行总结概括。
除此之外,陈柱还对吴汝纶疑《文言》非孔子所作的观点进行了辨析,并摘录荀悦《前汉纪》第二十八卷和班固《汉书·游侠传》序论进行对比,认为“吴说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亦有不可尽信者”,并指出:“沿前人旧说,出其人之姓名与否,各随文便,实古人行文之通例。”然后又以贾生《过秦论》和《汉书》为例,进一步证明古人文例不如后世谨明。最后,作者引近儒马其昶、日人大桥正顺和并木正韶之言进行论述,并认为“孔子固尝作《文言》、《系辞》等”。
2.《象传》之文体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彖象不连经文”的现象进行论述,作者首先说明“经之卦爻辞传之彖象文言,本各自为书,不相杂厕”,但“后之注易者,以求便于诵读”,故“始合之”。接着又引《魏志》之言,认为“彖象等连经,殆始郑玄”,并以屯卦为例,指出其爻象杂厕,韵语全乱,文体亦非本来面目,具体列出其割裂之病。最后又节录《象传》一段,以此为据,总结道:“其文体之奇整变化,不可方物,诚古今之奇文也。”[4]P24
3.《系辞传》之文体
关于《系辞传》文体,作者认为“昔人言其似《中庸》,诚非虚语”,但其中亦颇多颠倒错乱。为解释此种说法,他特地节录其一二段进行分析,指出《系辞传》文体“实多不纯”。又因有“解释爻词甚似《文言》传者”,故又节录《文言》中一段加以解释说明,并引马国翰之言予以论述,最后陈柱下一结论:“汩乱经文,固大不可;然倘注明原本,则虽有移动,亦未为汩乱也。”[4]P32
4.《说卦传》之文体
对于《说卦传》文体的论述,陈柱首先是引近儒刘师培之言,指出《说卦传》多用《易经》古象词,偏于言象,而易爻之词本多假象,《说卦传》之文亦多源于此。接着又引出《中国文学史》中一语,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易爻取象为文中假借词之最古者,至今沿用不绝,盖即骈俪文词藻之滥觞,斯亦可见《爻辞》、《说卦》之文体,影响于后世文学之重大矣。”[4]P33
5.《序卦传》之文体
关于《序卦传》之文体,作者首先评价其“语如连珠”、“理尤入妙”,又节录一段以供参考,并认为其中“丽必有所感……”三句必为后人所增,若将其删之,则“文之发端与上篇之体例合”。紧接着,他又引周弘正“《序卦传》以六门相摄”的观点对《序卦传》文体之结构展开论述,并以唐蔚芝先生之语加以论证,进一步指出:“其所序次第,或为人类进化之阶级,或为人生修齐之至道,皆有至理。”然后又摘录近儒章炳麟《易论》中阐发古代进化之事的内容以供参考,指出“其文义,均祖述《序卦传》”,由此可见《序卦传》之精辟。
6.《杂卦传》之文体
对于《杂卦传》文体的评价,陈柱将其概述为“奇变”二字,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为方便读者理解,他先是摘录《杂卦传》一段以供参考,指出其文“叙次各卦”,与《序卦传》不同。接着又以朱子《语类》中关于“《杂卦传》取反对为义”的内容为据,并引马其昶“《杂卦传》前破《序卦传》之例,从反对取义”一语,从《杂卦传》结构的角度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易经为何只有卦象却不说占法,作者指出其结构“杂而不乱”、“纷而甚理”。最后总结道:“全篇多用韵语,尤见情韵悠扬之至。”
7.全经及卦爻之结构
本节内容是关于《周易》文体论述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对全经及卦爻之结构作了最后总结论述。关于结构,陈柱于开篇便指出:“全经及卦爻之结构,尤为惨淡经营,最见匠心之著作。”随后又将上下经之次序一一列出,他认为:“上下经之多寡虽不同,而其所以分之者亦甚整齐。”紧接着作者又借沈该之言道出其卦画相次与上下经多寡之故,即“卦皆以俯仰相次,上下经各画十八卦”、“二卦无对,故多寡之数自然不同”,由此可见全书构造之精妙。
至于全经爻词义例,陈柱对其评价为“精深严密”,且引刘师培之论予以说明。而后又曰:“盖互文以见义,即此二字,其精密也如此。”并再引刘氏之说予以补充,显示《易经》词例之严。关于《易经》之设象造词,则引近人杭辛斋之言,观其所举之例,指出其经营之苦。至于《易经》之文字,他以拉克伯里氏所著《支那太古文明论》一书为据,说明:“以易卦为古文,于一字之中,包含众多之义。”并节录其书一段予以证明。接着,作者又以词义为引申,对其假借之法展开论述,并引《话韩氏易》一条云:“经文以假借为引申。”又摘录《周易假借论》中一段予以补充,即:“彼此相借,全为易辞而设;假此以就彼处之辞,亦假彼以就此处之辞。”且进一步说明了其假借引申之理,即:“各随其文以相实,而声近则以借而通。”又举字例以证之。并且,陈氏认为拉克伯里所言殆无大异,故此断言《周易》可谓是世界最古之字典。
本节内容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对《周易》之精神的论述。关于对《周易》精神的看法,陈柱认为:“全经六十四卦之爻,其精神所聚,皆欲变而为既济。”并引惠栋与曹元弼之言对《周易》之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且无论是惠栋所言之爻位,还是曹元弼所言的郑、荀、虞三家之论,都离不开“既济”二字。虽然荀氏言升降,虞氏言消息,郑氏言爻辰,三家之言似是而不同,但在作者看来,三家的观点又皆同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当变之以正,以成既济”。
(三)《周易》所包含的科学理论
众所周知,《周易》义理之精辟,包罗之广大,与科学有许多相合之处。故本章内容便主要讲了《周易》与天文学、地学、力学、水力学、重学、光学、电学、生物学、微生学、森林学、名学、数学等十二种学科的理论相通之处,分而论之,最后又附以文本选读,并进行详细解释。
1.《周易》与天文学
关于降雨,本节先是引胡远濬之言道出天文学家对降雨的解释,即地之气,受热则轻,轻则上升,若被冷气下压,则降雨,若复有热气阻之,则为云。对此现象,作者又以小畜之卦来解释其原理,以热者为阳,冷者为阴,指出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现摘录一段,以供读者参考:
故以九五上九二阳爻为太阳热,地气受其热则轻而上升,六四一阴爻,为空中冷气,地气遇其冷则当下降而为雨。初九、九二、九三三阳爻为在下之热,当下降之雨,为此热所阻,遂不能下降而为云。故曰:密云不雨。[4]P62
关于潮汐涨落,作者以坎卦为释,引胡远濬所言云:
水之不失其信,可以潮汐验之。天学家谓地球与日月各有公重心,其潮汐之子午应期,由于离心向心二力。有孚易经为何只有卦象却不说占法,维心亨,坎之所以取象焉。[4]P62
关于日食之象,则以明夷象为释,作者按惠士奇、胡远濬所言,得出古人已明地球为圆,自转为昼夜之理,并引马其昶之言予以解释,妙趣横生,文曰:
自五以下皆言明夷者,明而被夷,杜邺所谓日食之象也。上六不明晦,则日入地平,昏夜之象也。天文家言月运行至日与地球之正中,而月蔽日光,则为日食。此卦离日在内,坤地绕于外,中互坎月蔽日之明;坤体三爻,地之全球也。五在内,向日为昼,伤于坎而明夷;外半球背日无光为夜,上六一爻当之,所以最暗。失则者,失其明照之常也。[4]P63
关于风的形成原因,作者则又以姤象结构为释,首先是引胡远濬之言:“积气之下阴遇阴而为风,故曰姤。”说明其原因,而后再具体指出姤象符号所含之意与当今气象学家所言的相通之处。至于天地形成之原因,则以大畜象为释,并引顾炎武与胡远濬之言进行补充。
2.《周易》与地学
关于地热之理,陈柱以坤彖为释,先引胡远濬之言道出今世地学家对地热现象的解释,而后又一一列出解释中与坤彖中的相通之处,并肯定“此爻乃地动之确证”。至于地动之理,他则以坤爻为释,引谭嗣同之言,举例自古以来文献中所记载的地动之说,指明“地不与天同动,而独凝立于其间,则是崛强不顺”,紧接着又以“何以乘天”、“天者安在”为切入点,进一步对地动之理做出详细解释,可谓是结构紧凑,有理有据。
除此之外,对于地质方面,作者又以剥象为释,并再引胡远濬之言曰:“地质渐缩,乃凸而为山。有其凹者,始有其凸者。山附于地,剥亦甚矣;幸宅于下厚耳。”[4]P67道出剥象与今世地质科学的相通之处。
最后,关于地球自转公转之原理,陈柱则以革象为释,引曾纪泽之言云:“泽中有火,治历明时,即大地全体中心皆火,大力相攝,故得自转以成昼夜,绕日以成岁之说也。”[4]P68之后又引马其昶之言与《系辞》中有关革象的内容予以补充,引申出其中所参悟之新理,对其进行更深一层的解释。
3.《周易》与力学
关于力学,作者以《系辞》中乾卦为释,且此节内容并未援引多人之论说,唯引严复一人之说论述乾卦中所含的力学之理。兹摘录一段,以享读者:
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而已。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纬,而合其名曰易。大学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凡力皆乾也,凡质皆坤也。奈端动之例三,其一曰: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速率必均。此所谓旷古之虑,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人事利者也。而《易》则曰:“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后二百年,有斯宾塞尔者,以天演自然言化,著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之,此亦晚近之纯作也。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始简易而终于杂糅。而《易》则曰:“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至于以全力不增减之说,则有消息之义居其始。而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之旨,尤与热力平均天地乃毁之言相发也。岂可悉谓之偶合也邪?[4]P69
4.《周易》与水力学
对于水力学,以讼象与大过象为释,先是引胡远濬之言充当对卦象的解释,而后又引马其昶之言论述其卦象与今世科学解释的相通之处。
5.《周易》与重学
重学即物理学中的重力学,作者以大有象为释,并引胡远濬之言云:“积者体积也,中者重心也。重学家论积有重心,凡车载物越其重心,则致顷覆。故曰:积中不败。”[4]P71
6.《周易》与光学
对于光学,则以观象为释,引胡远濬之言云:“光学界考察光之生显于气。如人见日光入室,微露一线,即有飞尘。设无此飞尘,其光即暗。风之行于地上无不入,光之所以于地上无不昭也,故曰观。”[4]P71
7.《周易》与电学
对于电学,作者以无妄象与小过象为释,以无妄象释“万物莫不有电”,以小过象释“电有正负之分”,如其有阴阳之分,并引胡远濬之言为之解释,即“天上之电,阳多于阴;地面之电,阴多于阳”,其中阴阳所代表的即为电之正负。
8.《周易》与生物学
生物学方面,则以蛊象为释,并引胡远濬之言,比拟附会,文曰:“物之生机不遂,而腐乃生。国之仁化不通,而乱乃作。故曰:蛊元亨而天下治。”[4]P72
9.《周易》与微生学
对于微生学,仍以蛊象为释,引胡远濬之言云:“山上之气清,山下之气浊,而风又自火出者也。格物家考求空气中多微生物,其性喜丽于浊热,随风振荡,而其为育至丝。凡物之腐壤皆原于此。故曰:山下有风,蛊。”[4]P72
10.《周易》与森林学
何谓“森林学”?今世森林学家解释:森林较多的地方水源充足。因当降雨时,树木枝叶可附着雨水,雨水又至一时尽泻入川泽,得以徐而渐入于地,故地水之源充足。作者又以井象为释,曰:“木上有水,井。”可见其义理与之相通也。
11.《周易》与名学
关于名学,陈柱开篇先引司马迁之言曰:“《易》本隐之以显,《春秋》推见至隐。”而后又以严复之言论述,认为其为“天下至精之言”,并运用西方的逻辑学角度进行求证,指出司马迁所说的根据隐微来推求显著的方法,就是演绎法;从明显推见隐微的方法,就是归纳法。由此可见,《易》即是数理演绎逻辑,《春秋》则是历史归纳逻辑。接着作者又以恒彖释之,并引李光地之言证之,认为“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对于此番言论,他认为其最得《易》旨,且是研究自然科学所要拥有的精神。除此之外,陈氏还认为:“研究自然科学者,皆综合多数之物而观察之,然后归纳,而定为原则。”[4]P74并指出这才是《易》所谓的“观其恒,而万物之情可见者矣”。
12.《周易》与数学
至于数学,作者则是引刘师培之言进行论述,其言开篇便指明“《易经》为数学所丛生”,并以卦爻代数学以用之。而后又从四个方面列举其中所包含的数学原理:其一,即卦爻分为阳爻与阴爻,阳爻为奇刘英:《周易论略》的六个版本介绍,阴爻为偶,犹如代数的正数负数之分。其二,各卦之爻,非阳多于阴,即阴多于阳,犹正数负数两不相等。其三,阴爻可进为阳爻,阳爻又可降为阴爻,犹正数可变为负数,负数可变为正数。其四,若一卦之中,阴阳爻相等,则其象必消,犹正负数相等,相加必为零。以上四条,则是为《周易》与数学的相通之处,可谓是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最后,是本书的结语,短短几句,既有对《易》之为书,其“文字构造之奇变,义理开发之精新”的感叹,又有对国人的告诫,陈柱认为此书可作历史之资料,而不足以自矜耀,希望“勿执吾书以张目哉”!
三 《周易论略》学术价值
“柱著《周易论略》,现已阅毕,甚善。此书不过为学《易》者略略指示途径,其详者尚有《守玄阁易学》。”[5]P113
综上所述,《周易论略》作为论述类著作,最大的特点不外乎是就前人的《易》说加以归纳总结,而又加入自己的论点。但又因其作为陈柱著作中的历史研究类著作,又显现出“在研究中注重考辨源流,对研究对象的历史作出清晰的梳理”[1]P74这一大特点,此特点可见于开篇对《易》之起源的论述。除此之外,该书虽然作为一本研究《周易》的著作,特色鲜明,但于《周易》之文本未有太多梳理,更多是对《易》之文体、结构、其中所隐藏的科学知识等内容的阐发,从新的角度来看待《易》书本身所蕴含的研究价值。从当时的创作背景来看,该书从《周易》本身出发去论述其与当世科学的相通之处,可谓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且作者于此书作结时也曾预测“以为今日欧美之学术皆求之于我国而已足者也”。而对《周易》文学、文体的重视,则应当与陈柱自己的为学经历与学术思想有关。[1]P48
不过,该书对于《周易》的探讨既多有新的见解,也不乏一些牵强论点。虽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但也不妨碍读者开拓新的视野,从不同角度理解《易》书其“文字结构之奇变,义理开发之精新”。总之,《周易论略》不仅适合作为初学者的入门读物,而且也适合作为《易》学研究者的文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