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士带你读易经2020-04-09
今天,承接【一日一读易之第六讲】,来说一下周易断卦的方法。周易爻辞断卦法,即根据...
2024-02-29 09:08:04 人看过
《容斋随笔》卷第二十五期:坤动也刚
《容斋随笔》卷一有一节“坤动也刚”:
《坤》卦《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王弼云:“动之方正,不为邪也。”程伊川云:“坤道至柔,而其动则刚。动刚故应乾不违。”张横渠云:“柔亦有刚,静亦有动,但举一体,则有屈伸动静终始。”又云:“积大势成而然。”东坡云:“夫物非刚者能刚,惟柔者能刚尔。畜而不发,及其极也,发之必决。”张葆光但以训六二之直。陈了翁云:“至柔至静,坤之至也。刚者道之动,方者静之德,柔刚静动,坤元之道之德也。”郭雍云:“坤虽以柔静为主,苟无方刚之德,不足以含洪光大。”诸家之说,率不外此。予顷见临安退居庵僧昙莹云:“动者谓爻之变也,《坤》不动则已,动则阳刚见焉。在初为《复》,在二为《师》,在三为《谦》,自是以往皆刚也。”其说最为分明有理。
李守力按:
以“动”为爻变之义,实有道理。《坤》六爻皆阴,阴极而动,动而生阳,阳刚见于《复》、《师》、《谦》、《豫》、《比》、《剥》,皆为《坤》一爻动之结果。
《周易》与《归藏》的不同就是多出了爻辞。爻,就是变、动。阴爻变阳,阳爻变阴。
《周易系辞上传》第二章: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周易系辞上传》第三章:
爻者,言乎变者也。
《周易系辞下传》第一章: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周易系辞下传》第三章: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周易系辞下传》第十章:
道有变动,故曰爻。
所以我在释读爻辞时常常使用变出的经卦,就是源于此。以变卦释读爻辞符合周易经传原意,卦变说不属于变卦《容斋随笔》卷第二十五期:坤动也刚,卦变说与卦气说原不属于周易经传原意。
从《左传》筮例看爻辞与变卦的关系,就更明显了。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爻辞占法,谁能物之……’。”
由这一段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春秋时代,人们以《周易》占筮或论事,尚无“九”“六”爻题之称,故蔡墨称《乾》卦初九爻谓“《乾》之《姤》曰:“潜龙勿用。”;称九二爻谓“其《同人》曰‘见龙在田’”;称上九爻谓“其《夬》曰“亢龙有悔”;称用九“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称《坤》卦上六爻谓“《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左传》所记,公元前486年爻辞占法,即哀公九年,宋公伐郑,晋赵鞅卜救郑《容斋随笔》卷第二十五期:坤动也刚,阳虎以《周易》筮,他根据《泰》卦第五爻之辞论定伐宋救郑不吉,但记为“遇《泰》之《需》”,而不云“遇《泰》六五”,说明在孔子晚年阶段内的此时《周易》尚无爻题,既便有了,也尚未传播而公认。
帛书《缪和》篇“嗛之初六,嗛之明夷也”(嗛:谦)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西汉人除用“九”、“六”显示卦中之爻辞外,亦用春秋人以爻变标识卦中爻辞的方式,故曰“《谦》之《明夷》”。今由楚竹书《周易》、帛书《周易》皆有“九”“六”爻题之称,而帛书《缪和》仍称谦之初六为谦之明夷来看,《左传》中皆用爻变之称,并不表明春秋时就一定没有“九”“六”之称。
《周易》在爻题形成前,某一爻的爻辞是以“某卦之某卦”的说法表示,这一爻就是此卦由以变成另一卦的变爻。用蓍求数定爻所得之数,七、八为少阳少阴,为不变之爻;九、六为老阳老阴,为变化之爻。爻题以九或六表示每一爻辞,与爻题形成前表示爻辞的方式在思想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系辞上》说:“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下》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题皆含九六,与这些说法在认识上是一致的。
“变卦”在《左传》《国语》中有非常充分地记载,《左传》运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共有十四处,其中有十一处是通过“变卦”进行的。《国语》运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共有三处,其中就有两处是用“变卦”。“变卦”又称为“之卦”。
元人雷思齐撰《易筮通变》三卷,详细考察了《周易》经传的思想以及《左传》《国语》所记载的筮例,对“之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不同意孔颖达对《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的解说。唐儒孔颖达说:“‘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者,谓爻卦之辞各斥其爻卦之‘之适’也。若‘之适’于善则其辞善爻辞占法,‘之适’于恶则其辞恶也。”雷思齐认为,“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者,非为他设也,为“之卦”设也!近人唐明邦也指出“爻变思想是占易的核心内容”(《汉代周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剖析》)
《周易乾凿度》有这么一段话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郑玄对这段话注解说:“彖者,爻之不变动者”、“九六,爻之变动者。《系》曰‘爻,効天下之动也。’然则《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周易》占变者,効其流动也。”《系辞》也说:“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等等,这也意味着后世《周易》“九”“六”之类的爻题不只是用“九”“六”来指称爻性的阴阳,还意味着阴阳的变动。这也大概是郑玄所谓的“《周易》占变,效其流动”的意思。
【文献引用】:
1、曹福敬:谈《周易》爻题的形成时间及相关诸问题
2、刘大钧《周易概论》
3、刘大钧:再读帛书《缪和》篇
4、肖满省:从左传、国语看春秋卜筮之道与易学的关系
5、翟奎凤:变卦解《易》思想源流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