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宠物对我们的运气影响
如果仔细观察留意一下,生活中我们常看见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因为养了宠物,运气越来越...
2022-09-11 12:06:18 人看过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速藏!!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中地理必修的2个知识点的总结。期末考试来了,赶紧复习吧!
第一单元
第 1 节人口变化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个体的社会群体。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口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自然增长
1、10万年的人口增长
老龄人口是指60岁以上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的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的因素:生产力水平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人口变化、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口结构变化三个方面。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型或人口转型模式)及其转型
6、人口增长模式及对应的人口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完成现代型,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型。欧洲,除冰岛外,现代化,德国、匈牙利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都是现代的;除了韩国、新加坡、日本和中国,亚洲不是现代的;除古巴和乌拉圭外,拉丁美洲是现代的。除了现代型,它不是;大洋洲也不例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属于现代类型。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小于等于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生育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人数之比,是确定生育率的依据。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第 2 节人口空间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加或减少是人口的自然增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徙和迁徙,引起人口的变化,也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是一个人居住地在国际或国家范围内的变化。
人口迁移的三个因素:居住地的变化、时间上的长期(1年以上)、空间位置的变化是否跨越行政边界。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和“拉”两个方面。 “推”是驱使移民离开居住地的负面因素; “拉动”是一个积极因素,可以将希望改善生活的移民转移到新的居住地。
2、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内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开垦和防御”
4、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策和战争。
2、美国
(1)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为了开发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期间,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利益而迁移到美洲; ③开辟新航线,为人们顺利迁徙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的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移民
第三部分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够可持续支持的人数。人口是衡量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资源和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以及报告政府和社会文化规范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数量。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支持的人口数量。世界有110亿,我国有16亿。 3、环境人口容量因素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量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速藏!!,资源——环境和人口容量最重要的因素,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费量。
因素中,技术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生活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4、制约因素:资源、技术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水平、消费水平。
5、环境人口容量不确定,相对稳定。
二、合理的人口容量(中等人口)
1、合理的人口容量:在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不影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保持健康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合的人口规模。 - 一个理想的“虚数”,其精确值难以确定。我的国家是800-9亿。
2、意义:对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和西欧。一个地区出现最大人口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零变为负数的时候,所以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总人口的减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最基本的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程度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害疾病是指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病,是次生环境因素对人群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地方病是主要环境因素的表现。
第二单元
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地、交通用地等。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城市功能区划是指城市内各种经济活动通过空间竞争形成的商业、工业、居住、行政和文化区域,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空间聚集。
1、色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住宅区是城市中最普遍的土地利用类型(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仓储区、景观及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央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 特点:①中央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昼夜人口变化很大 ③建筑高大密集 ④位于中央商圈有明显的隔断(水平和垂直方向)
1、三个基本城市功能分区
与绿化带不同,卫生防护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消防车库和仓库。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乐队类型——兰州;径向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类型-大庆。
2、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可达性、与市中心的距离)——取决于各功能区支付租金的能力和地租水平(直接因素)
历史文化(北京);社会因素:民族宗教(黑区、唐人街)、人气、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布局合理要注意:1.交通要方便;2.工业用地位置要合理布置(环保角度);3.在工业区,在生活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和城市位置
大部分城市分布区降水适中,气温适中。世界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在这一带,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普遍优于内陆地区,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城市都集中在靠近大海的边缘地区。气候恶劣的沙漠和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热带雨林地区的城市很少。我国西部青藏高山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均小于东南沿海季风气候湿润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和城市位置
第二节各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不同层次的城市
1、城市分类标准:除以城市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超过 100 万人
大城市——500-1 亿人
中等城市——200,000-500,000 人口
小城市——不到 200,000 人
2、 不同等级的城市有不同的服务范围和类型。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服务水平高,服务范围也比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制度的启示
1、在同一区域内,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组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足以建立起区域性的城市层次结构。
2、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嵌套的。
3、不同等级的城市数量、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级越高,越大越大越低,越小越小越低,鸟巢越小越小”(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树木越小,相距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大,距离小,服务范围小,城市功能小。)
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区嵌套一层一层网络。
(1)一个中心的服务区是围绕中心的六边形;(2)是市场规律的作用;(3)一个中心的服务区上级中心是三个下级中心的服务区。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不断扩大,村庄向城镇转变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迹象: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劳动力正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城市土地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
(1)推:吸引人们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
(2)拉力:城市吸引人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利)
4、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发展、科技发展、城乡距离缩短、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早(英国在1851年首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高城市化水平(1970 年代超过 70%);反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不合理的城市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有两种: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该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发生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城市化滞后——落后 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相应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多发生在一些亚洲国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3、我国城市化有四个阶段:1949-1957年的上升阶段; 1958年至1965年处于衰退期的“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 1966年至1976年停滞不前的“文化大革命”阶段; 1977年后,又恢复到发展阶段。
4、郊区城市化与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发生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反城市化是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城市过度拥挤、环境恶化、土地短缺和生活质量下降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导致城市中心的集中化。地区的衰落。是城市化后期出现的现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堵,生活条件差;3)就业困难增加,失业率增加。
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人口转型——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二、;2)@ >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速藏!!,改善区域产业结构; 3)促进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推动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推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 5)改变文化、观念、观念——城市文化向农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下放大城市功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市,着力推进郊区城镇化缓解城市中心的压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活条件,保护和管理城市环境; 3)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管理,妥善处理城市功能区划关系。
4、 减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种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尽量与山川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相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为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4。城市群和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附近的几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特大城市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北纬60°以南的欧洲;日本、朝鲜及东亚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
五、城市环境污染:
第三单元
第 1 节农业选址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生产特点:区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以下农业类型单位产值排序:花卉>奶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4、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园和澳大利亚牧场
5、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5、区分几个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地区某一农业发展的所有因素(条件)。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一类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个因素,这种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地区分布。如珠三角吉塘农业的地形因素。制约因素:农业生产需要很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满足,那么只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那么它就是两个。例如,西北地区的限制因素是水。
二、农业区的形成
1、农业区:在一定区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区。农业区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理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形成了各种地理类型。热带雨林迁徙农业、游牧农业(粗放农业)、商品粮农业、奶牛养殖、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筹资)、水稻种植(劳力)(集约化农业)。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型农业和集约型农业。按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力水平)分为自给农业(下划线)和商品农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
标记:在统一的农业区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点。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纬度,炎热条件相对优越,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大,但区域分布不均; 3.土地资源总量比较大,但是山多,旱区大,中低产田比例高; 4.耕作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但后备资源不多; 5.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均农产品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偏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经常出现较大波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充分发展,林业和渔业的比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地区农业发展规模小、不平衡;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位置与布局的异同:位置强调客观存在,而布局强调主观安排。
区位因素除农业生产的投入因素外,还包括市场、政策等因素。
第二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域: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
3、季风区水稻种植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粮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领域类型。
2、商品粮农业区位条件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的四大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管理革命。
5、美国商品粮农业
6、美国商品粮农业的几个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较高的机械化和技术水平;交通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在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粮农业的优势
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粮农业的异同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基础的农地类型
一、牧场放牧
二、乳制品和畜牧业
1、西欧乳制品行业的因素
2、西欧奶牛养殖业与潘帕斯草原放牧业的区别
三、混合耕作
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和新西兰,最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我国农区畜禽养殖不属于混合农业,而吉塘农业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农业。
麦牧农场的农业安排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
章节摘要
1、各类农区
2、中国农业国外研究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我国5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新疆南部。
我国油菜籽优势产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