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卦

震卦

[震卦原文]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 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

初九 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二 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 震来厉,乘刚也。
六三 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曰 震苏苏,位不当也。
九四 震遂泥。
象曰 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 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象曰 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 大无丧也。
上六 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曰 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 畏邻戒也。

[震卦详解]

震:亨。震来虢虢,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译文:《震》卦象征雷声震动:可致亨通。震雷骤来万物惶恐畏惧,然后慎行保福遂获笑语声声;君主的教令像震雷惊闻百里,宗庙祭祀于是长延不绝。

注释: ①震:卦名,上下卦均为震(彐),象征“雷声震动”。案,“震”象雷,其义为动(见《说卦传》),这一喻旨又可譬拟“教令威严”。《集解》引郑玄曰:“震为雷。雷,动物之气也;雷之发声,犹人君出政教以动中国之人也:故谓之‘震’。”《正义》震,动也,此象雷之卦,天之威动,故以.‘震’为名。”
②亨:雷威震动万物,使皆警惧,故可致“亨通”。《正义》震既威动,莫不惊惧;惊惧以威则物皆整齐,由惧而获通,所以震有‘亨’德。”
③震来虢虢,笑言哑哑:虢,音xi,“虢虢”,《释文》马云‘恐惧兒’”;哑,音d,“哑哑”,《释文》“马云‘笑声’”。此言雷动之际,天下恐惧,万物因之谨慎不敢妄为,然后能致福而欢笑。《正义》震之为用,天之威怒,所以肃整怠慢,故迅雷风烈,君子为之变容;施之于人事,则是威严之教行于天下也。故震之来也,莫不恐惧,故曰‘震来虢虢’也。物既恐惧,不敢为非,保安其福,遂至笑语之盛,故日‘笑言哑哑’也。”案,“虢”字,阮刻作“絨”《释文》出“戤ir,《集解》本同;《正字通》曰‘虢’,‘虢’字之讹。”今从改(《彖传》及初九爻辞并同)。
④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百里,喻地域之广,兼指古代诸侯国以“百里”为封地,荀悦《汉纪•哀帝纪论》古者诸侯之国,百里而已,故《易》曰‘震惊百里’,以象诸侯之国也”;匕,勺、匙之类盛食物的器具,古代祭祀时用以盛“鼎实”,《王注》所以载鼎实”;鬯,音ch6ng,祭祀所用酒名,《王注》香酒,奉宗庙之盛也”,句中“匕鬯”借代“祭祀”。此取“人事”为喻,说明诸侯的“教令”如雷动惊闻百里,则国内整肃,就能“不丧”宗庙祭祀,“社稷”因之长保。《集解》引郑玄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出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

《彖》曰:震,亨。“震来虢虢”,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译文:《彖传》说:雷声震动,可致亨通。“震雷骤来万物惶恐畏惧”,说明恐惧谨慎必能导福泽;“然后慎行保福遂获笑语声声”,说明警惧之后行为就能遵循法则。“君主的教令像震雷惊闻百里”,说明不论远近都震惊恐惧;(“宗庙祭祀于是长延不绝”)又说明此时即使君主外出,也能够有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成为祭祀典礼的主持人。

注释: ①震,亨:此以卦辞“亨”字释卦名“震”。孔颖达谓或本无此二字。《正义》但举经而不释名德所由者,正明由惧得通,故曰‘震,亨,’更无他义。或本无此二字。”
②恐致福:此释卦辞“震来虢虢”。《正义》:“威震之来,初虽恐惧,能因惧自修,所以致福也。”
③后有则:则,法则。此释卦辞“笑言哑哑”,谓因恐惧而谨守法则,然后致福而欢笑。《正义》致福之后,方有笑言;以曾经戒惧,不敢失则。”
④惊远而惧迩:迩,近也。此释卦辞“震惊百里”。《程传》雷之震,及于百里,远者惊、迩者惧,言其威远大也。”
⑤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出,指君主外出;守宗庙、为祭主,指“震”有“长子”象,故当君主外出可以留守执掌国权,《说卦传》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序卦传》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此三句释卦辞“不丧匕鬯”,谓诸侯能以教令震惧其国,则即使君主外出,长子亦能掌权长保社稷。《王注》明所以堪长子之义也。”《正义》出,谓君出巡狩等事也。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摄祭主之礼事也。”案,“出”字之前,疑有脱文;《周易举正》此字前有“不丧匕『四字,似当从补。又_,《本义》亦云:“程子以为‘迩也’下脱‘不丧匕鬯’四字,今从之。”

《象》曰:斿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译文:《象传》说:叠连轰响着巨雷,象征“雷声震动”;君子因此惶恐惊惧,自我修身省过。

注释: ①斿雷,震:斿,再也,犹言“叠连”(参阅《坎》卦《大象传》译注)。此释《震》卦上下震均为雷之象。《正义》斿者,重也,因仍也;雷相因仍,乃为威震也。此是重震之卦,故曰‘斿雷,震’也。”
②恐惧修省:这是说明“君子”观《震》卦之象,悟知应当恐惧“天威”,自我修省。《正义》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故曰‘君子以恐惧修省’也。”

说明: 《大象传》“恐惧修身”,即是卦辞所谓“震”而后“亨”,“虢虢”、“震惊”然后“笑言哑哑”、“不丧匕鬯”;亦与《彖传》“恐致福”之义相同。


初九,震来虢虢,后笑言哑哑,吉。

译文:初九,雷动骤来而能惶恐畏惧,然后能慎行保福获笑语声声,吉祥。

注释: ①震来虢虢,后笑言哑哑,吉:此言初九当“震”之时,阳刚在下,慎守勿用,先能恐惧修省,后致“笑言哑哑”,故“吉”。《王注》体夫刚德,为卦之先,能以恐惧修其德也。”

《象》曰:“震来虢虢”,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译文:《象传》说:“雷动骤来而能惶恐畏惧”,说明初九恐惧谨慎能导致福泽;“然后能慎行保福获笑语声声”,说明初九惊惧之后行为就能遵循法则。

说明: 本爻以阳刚之德,最处卦下,为慎始惧初之象,终能欢笑获吉。《折中》引范仲淹曰君子之惧于心也,思虑必慎其始,则百志弗违于道;惧于身也,进退不履于危,则百行弗罹于祸。故初九‘震来’而致福,慎于始也。”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译文:六二,雷动骤来,有危险;大失货贝,应当跻登远避于峻高的九陵之上,不用追寻,过不了七日必将失而复得。

注释: ①震来,厉:此言六二当“震”之时,以柔乘刚,故“震来”将有“危”。《本义》:“六二乘初九之刚,故当震之来而危厉也。”
②亿丧贝,跻于九陵:亿,《释文》引郑玄曰“十万曰亿”,犹言“大”,作副词;贝,古代货帀;跻,登也•,九,为阳极之数,喻高,“九陵”犹言“峻高之陵”。这两句说明六二之“厉”,将至大失财币;但此爻又禀“柔中”之德,虽遇危却能守中不躁,自避于“九陵”而不顾其“贝”,如此则可无虞。案,“亿”字之义,《集解》引虞翻曰惜辞也”,《释文》本又作‘噫’。”此并作语气词解,于义亦通(六五“亿”字仿此)。
③勿逐,七日得:七日,借取日序周期“七”象征转机迅速,犹言“过不了七日”(参阅《复》卦辞译注)。这两句紧承前文,说明六二既以“柔中”之德趋正自守,能不顾“丧贝”而“跻九陵”避之,则不用追寻失贝,“七日”即可复得;此亦《既济》六二《象传》所云“七日得,以中道也”之义(参阅该爻译注)。马其昶曰勿逐,谓二之中正不可变也;七日来复,理数自然之期。《既济》六二曰‘七日得,以中道也’。略于此者,见于彼也。”(《重定费氏学》)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译文:《象传》说雷动骤来有危险”,说明六二凌乘阳刚之上。

说明: 六二因乘刚而有危,因危厉而警惧,遂能慎守柔中,不恋所失,终致失而复得。此亦“恐惧修省”、“恐致福”之旨。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译文:六三,雷动之时惶惶不安,由于雷动而能警惧前行将不遭祸患。

注释: ①震苏苏,震行无眚:苏苏,《释文》引郑玄曰“不安也”;震行,犹言“震惧而行”。此谓六三处“震”之时,居位不当,故“苏苏”不安;但无乘刚之失,故能因“震惧”而慎行,则无祸患。《王注》不当其位,位非其处,故惧苏苏也;而无乘刚之逆,故可以惧行而无眚也。”《正义》验注以训‘震’为‘惧’,盖惧不自为惧,由‘震’故‘惧’也。”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雷动之时惶惶不安”,说明六三居位不妥当。

说明: 六三下不乘刚,上又承阳,虽不当位,却能怀危惧之心慎行,终日惶恐修省,遂可避灾免患。《折中》引赵光大曰天下不患有忧惧之时,而患无修省之功。若能因此惧心而行,则持身无妄动,应事有成规,又何眚之有?”


九四,震遂泥。

译文:九四,雷动之时惊惶失措坠陷于泥泞中。

注释: ①震遂泥:遂,《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为隊。”《尚氏学》遂,‘隧’之省文,‘隧’即‘坠’也,《论语》‘文武之道,未坠于地’《石经隧’,又《列子》‘矢隧地而尘不扬’,皆以‘隧’为‘坠’。”此言九四阳刚失位,刚德不足,又陷于上下四阴之间,故当“震”之时惊惶失措,坠入泥泞不能自拔。《尚氏学》陷四阴中,故隧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译文:《象传》说雷动之时惊惶失措坠陷于泥泞中”,说明九四的阳刚之德未能光大。

说明: “震”之义在于因惧修省,因恐自振。若六三虽失位,能承阳慎行故获“无眚”;九四亦失位,但阳刚削弱,沉陷阴中,惊惶而不能有为,实属坠落委颓之象,《象传》所谓道德“未光”,正明此旨。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译文:六五,雷动之时不论上下往来,都有危险;能够慎守中道就万无一失,可以长保祭祀盛事。

注释: ①震往来,厉:此谓六五当“震”之时,阴柔居尊,上往则遇阴得敌,下行则乘刚有失,故“往来”皆“厉”。《尚氐学》:‘“往得敌,来乘阳,故往来皆危厉也。”
②亿无丧,有事:亿,谓“大亿无丧”《来氏易注》云“大无丧也”,犹言“万无一失”;事,《集解》引虞翻曰“谓祭祀之事”。这两句承前文而发,说明六五有“柔中”美德,能以危惧之心慎守中道,不冒然“往来”,故万无一失,长保祭祀之事,即卦辞“不丧匕鬯”之义。《折中》广‘春秋凡祭祀,皆曰‘有事’,故此‘有事’谓‘祭’也。”又日然二‘丧贝’而五‘无丧’者,二居下位,所有者贝耳;五居尊,所守者则宗庙社稷也。贝可丧也,宗庙社稷可以失守乎?故二以‘丧贝’为中,五以‘无丧,有事’为中。”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译文:《象传》说雷动之时不论上下往来都有危险”,说明六五应当心存危惧谨慎前行;处事能够慎守中道,就可以万无一失。

说明: 本爻以阴柔居尊处“震”,凡一举一动均能戒惧危厉,慎行中道,故“无丧”、“有事”。此即《象传》所云“危行”、“其事在中”之义。《折中》引熊良辅曰•/‘震往亦厉,来亦厉,皆以危惧待之,故能‘无丧有事’,盖不失其所有也。此卦辞所谓‘不丧匕鬯’,能主器以君天下者与?”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译文:上六,雷动之时恐慌得双足畏缩难行,两目惶顾不安,冒然进取必遭凶险;若能在雷动尚未震及自身,才及于近邻时就预先戒备,则不致咎害;但若谋求阴阳婚配将导致言语争端。

注释: ①震索索,视矍矍,征凶:索索,《释文》引郑玄曰犹‘缩缩’,足不正也”,形容惧极而双足畏缩难行;矍,音ju6,“矍矍”,《释文》引郑玄曰“目不正”,即双目旁顾不安之状。此谓上六以阴处“震”之极,惊恐至甚,无所安适,故双足“索索”,两目“矍矍”;以此而“征”,必遭啟险。《王注》处《震》之极,极震者也。居震之极,求中未得,故惧而索索,视而矍矍,无所安亲也。已处动极而复征焉,因其宜也。”
②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躬,自身。这是从正面诫勉的角度申发爻义,说明上六若能在雷威未震及自身,才及于近邻时,就预先戒备,及早“恐惧修省”,则可“无咎”。《王注》若恐非己造,彼动故惧。惧邻而戒,合于备豫,故‘无咎’也。”
③婚媾有言:有言,指言语争执、不相和合,与《需》九二“小有言”义略近(参阅该爻译注)。此句进一步指出,上六当极惧之时,必多疑虑,难与外物相合,故又戒其不可急于谋求阴阳应合,若必欲“婚媾”,则难免“有言”。辞意主于此时不宜妄动,与前文“征凶”之戒互为.发明。《王注》.•“极惧相疑(阮刻“疑”误作“宜”,今据《四部丛刊》景印宋本《周易注》校改)故虽‘婚媾’而‘有言’也。”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译文:《象传》说雷动之时恐慌得双足畏缩难行”,说明上六未能居处适中的位置;尽管有凶险却无所咎害,是由于畏惧近邻所受的震惊而预先戒备。

说明: 本爻于惧极有凶之时,又勉以因“邻”之震惧而预为修省,必可“无咎”。辞中诫意至见深切。郑汝谐指出人之过于恐惧者,固无足取;若能举动之际,睹事之未然而知戒,亦圣人之所许也。”(《东谷易翼传》)


总论

《淮南子•人间训》载《尧戒》云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这是用登山不至跌跤,而平地常使人栽倒为喻,说明凡事要警惕戒惧、敬慎小心;沈德潜称此戒为“大圣人忧勤惕厉语”(《古诗源》)。《震》卦取象于“雷动”威盛,正是揭明“震惧”可致“亨通”的道理。卦辞设拟两层相互见旨的譬喻:先言雷动奋起万物畏惧,于是慎行获福笑语声声;再言君主教令震惊百里,遂致万方警惧,社稷长保。《大象传》用“恐惧修省”四字,对全卦大义作了精要概括,揭出“惶恐惊惧”与“修身省过”之间的内在联系。卦中六爻分别喻示处“震”的不同情状:初九阳刚在下,知惧致福,六二因危守中、失“贝”复得,六三惶惶未安,慎行免祸,六五柔中“危行”,善保尊位,这四爻均见“惕惧修德”之功,故多吉无害;惟九四陷于阴中,惧而不能振奋,难以自拔;上六惧极有凶,但若因人之惧预先戒备,亦将“无咎”。显然,本卦的象征主旨是建立在“震惧”的基点上,然后谨慎前行,开拓“亨通”境界:此中寓涵着处“危”而后“安”的辩证哲理。马振彪论曰人当颠沛造次之时,如履薄临深之可惧;国际风雨飘摇之会,有内忧外患之交乘:其危乃光,惩前毖后,必如此卦之爻象,始终戒惧乃可免祸而致福。”(《周易学说》)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