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卦

困卦

[困卦原文]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 言不信。

彖曰:困,刚揜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初六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象曰 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九二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象曰 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六三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 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九四 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象曰 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九五 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象曰 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 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 悔,征吉。
象曰 困于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困卦详解]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译文:《困》卦象征困穷:努力自济必能亨通;应当守持正固,大人可获吉祥,不致咎害;此时有所言未必见信于人。

注释: ①困:卦名,下坎上兑,象征“困穷”。《释文》困,穷也,穷悴掩蔽之义”;《正义》困者,穷厄委顿之名,道穷力竭,不能自济,故名为‘困’。”
②亨:此言“君子”处困而能自济,必致亨通。《王注》“困必通也;处穷而不能自通者,小人也。”
③贞,大人吉,无咎:此承前文“亨”而发,说明当“困”之时,只有守正之“大人”才能获吉免咎。卦中九二、九五阳刚处中,正具“大人”之象。《正义》处困而能自通,必是履正体大之人;能济于困,然后得‘吉’而‘无咎’。”
④有言不信:此句又谓“困穷”之时,有所言必难取信于人。故此时当多修己德,少说为佳。《王注》处困而言,不见信之时也;非行言之时,而欲用言以免,必穷者也。”

《彖》曰:困,刚渰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译文:《彖传》说:困穷,表明阳刚被掩蔽不能伸展。面临险难而心中愉悦,这样虽处困穷也不失亨通的前景,大概只有君子才能如此吧!“守持正固,大人可获吉祥”,说明济困求亨应当具备阳刚中和的美德;“此时有所言未必见信于人”,说明崇尚言辞不但无益反而更致穷厄。

注释: ①刚渰也:渰,音y6n,即“掩”。此释卦名“困”,说明“困穷”是由于阳刚被掩而不能伸。卦中下坎为阳,上兑为阴,阳在阴下,正为“刚渰”之象。《正义》此就二体以释卦名。兑阴卦为柔,坎阳卦为刚;坎在兑下,是刚见渰于柔也。刚应升进,今被柔渰,施之于人,其犹君子为小人所蔽,以为困穷矣。”案,“刚渰”之义,诸家解说不同。如《集解》引荀爽曰谓二、五为明所弇”;《本义》九二为二阴所渰,四、五为上六所渰”;《尚氏学》:“坎刚渰,三至上刚渰。”此三说均可参考。
②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险,指下坎;说,即“悦”,指上兑。此以上下卦象释卦辞“亨”之义,谓“君子”处困,虽险犹悦,故能自济以致“亨”。《王注》处险而不改其说,困而不失其所亨也。”
③以刚中也:此以二、五阳刚居中之象,释卦释“贞,大人吉,无咎”。《程传》困而能贞,大人所以吉也,盖其以刚中之道也,五与二是也。非刚中,则遇困而失其正矣。”
④尚口乃穷也:此释辞卦“有言不信”。《正义》处困求通,在于修德,非用言以免困;徒尚口说,更致困穷,故曰‘尚口乃穷’也。”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译文:《象传》说:泽上无水,象征“困穷”;君子因此当困穷之时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实现崇高的志向。

注释: ①泽无水,困:释《困》卦上兑为泽、下坎为水之象。《王注》:“泽无水,则水在泽下;水在泽下,困之象也。”
②致命遂志:致命,《本义》犹言授命,言持以与人而不之有也”,含有“舍弃生命”之义;遂,成也,犹言“实现'这是说明“君子”观《困》卦之象,悟知当“困穷”之时,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实现崇高志向。《正义》君子之人,守道而死,虽遭困厄之世,期于致命丧身,必当遂其高志,不屈挠而改移也。故曰‘致命遂志’也。”

说明: 《大象传》所称“致命遂志”,事实上是赞美“君子”的气节,阐发“困”而致“亨”之道。来知德援史证曰患难之来,论是非不论利害,论轻重不论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幸而此身存,则名固在;不幸而此身死,则名亦不朽:岂不身‘困’而志‘亨’乎?身存者,张良之推,苏武之节是也;身死者,比干、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是也。”(《来氏易注》)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译文:初六,臀部困在株木下不能安处,只得退入幽深的山谷,三年不见露出面目。

注释: ①臀困于株木:株,树干;株木,《程传》“无枝叶之木也”。此言初六处困之始,柔弱卑下,虽与九四相应,但四失位亦困,己又前临坎险,故穷厄不能自拔,犹如臀部困在“株木”下、居处难安。《王注》最处底下,沉滞卑困,居无所安,故曰‘臀困于株木’也。”
②入于幽谷,三岁不觌:三岁,犹言“多年”;觌,音di,见也。这两句承前文之义而发,说明初六往前既无援应,静处又难安居,只得退入“幽谷”,多年不露面目,以待困情解缓。《王注》进不获拯,必隐遁者也,故曰‘入于幽谷’也;困之为道,不过数岁者也,以困而藏,困解乃出,故日‘三岁不觌’也。”案,《周易举正》“不觌”下有“凶”字,今査帛书《周易》亦有此字,似当从补。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译文:《象传》说只得退入幽深的山谷”,说明初六苟且藏身于幽暗不明的处所。

注释: ①幽不明:《王注》入于不明,以自藏也。”

说明: 初六阴柔懦弱,位卑而又缺乏阳刚气质,正是坐困穷厄,不能自拔之象。《折中》引张清子曰人之体行则趾为下,坐则臀为下。初六困而不行,此坐困之象也。”并案曰:“《诗》云‘出于幽谷,迁于乔木’。初不能自迁于乔木,而惟坐困株木之下,则有愈入于幽谷而已。阴柔处困之最下,故其象如此。在人则卑暗穷陋而不能自拔者。言‘臀’者,况其坐而不迁也。”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译文:九二,酒食贫乏困穷,荣禄即将到来,利于主持宗庙祭祀的大礼;此时进取虽多凶险,但无所咎害。

注释: ①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绂,音伯,古代祭服的饰带,“朱绂”借喻“荣禄”,《尚氏学》.•“朱绂,贵人所服以祭宗庙者”,“朱绂方来,言将膺锡命也”。这三句说明九二当困之时,虽“酒食”贫乏、艰难坎坷,但能刚中自守、安贫乐道,故终能荣禄临身,乃至被提拔担任主持祭祀大礼的要职。《来氏易注》九二以刚中之德,当困之时,甘贫以守中德,而为人君之所举用,故有‘困于酒食,朱绂方来’之象。”
②征凶,无咎:此谓九二安于贫穷,在“困”中求进,固多凼险;但以“刚中”美德努力济困,不顾安危、舍身“遂志”,故终获“无咎”。《来氏易注》教占者至诚以应之,虽‘凶’而‘无咎’也。”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译文:《象传》说酒食贫乏困穷”,说明九二只要保持中道就有福庆。

说明: 本爻大旨,主于“君子”身困道亨。来知德引史迹印证辞义曰此即孔明之事。‘困酒食’者,卧南阳也;‘朱绂方来’者,刘备三顾也;‘利用亨祀’者,应聘也;‘征凶’者,死而后已也;‘无咎’者,君臣之义无咎也。”(《来氏易注》)


六三,困于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译文:六三,困在巨石下(石坚难入),凭据在蒺藜上(棘剌难践);即使退回自家居室,也见不到配人为妻的一天,有凶险。

注释: ①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石,喻九四;蒺藜,音jm,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喻九二;宫,居室;见其妻,《王注》谓“得配偶”,此处犹言配人为妻。此谓六三阴柔失正,以阴居阳,有“刚武”之志,因无应而比近九四,欲求为配偶,但四已应初,则三如困于石下、石坚难入;又乘凌九二,亦欲求配,但二刚强不可据,则三如错足蒺藜、棘刺难践;当此穷厄至甚之时,三虽退居其室,以失应不正之身,也只能茕茕独处、难以配人为妻,故曰“不见其妻”。爻义主于处困失道,必有凶险。《王注》石之为物,坚不可纳也,谓四也。三以阴居阳,志武者也。四自纳初,不受己者;二非所据,刚非所乘:上比困石,下据蒺藜。无应而入,焉得配偶?在困处斯,凶其宜也。”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译文:《象传》说凭据在蒺藜上(棘刺难践)”,说明六三以阴柔乘凌刚强之上;“即使退入自家居室,也见不到配人为妻的一天”,这是不吉祥的现象。

说明: 六三之“凶”,一方面由于失位无应,另一方面更在于困非其所,据非其地。《系辞下传》引孔子语,释此爻之义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译文:九四,迟疑缓缓地前来,被一辆金车困阻,有所憾惜,但终究能如愿应合配偶。

注释: ①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来,指四来应初;徐徐,迟疑缓行之状,《释文h“疑惧克,马云‘安行兒金车,喻九二。此言九四以阳刚居上卦之始,欲来下应初六,但自身失正,前路为二所阻,犹如“困于金车”,故迟疑缓行;又因初、四正应,四虽有受困不能速来之憾,但谦谨而行终有应合之时,故虽“吝”而“有终”。《王注》金车,谓二也;二刚以载者也,故谓之金车。徐徐者,疑惧之辞也。志在于初,而隔于二,履不当位,威命不行;弃之则不能,欲往则畏二,故曰‘来迟迟,困于金车’也。有应而不能济之,故曰‘吝’也;然以阳居阴,履谦之道,量力而处,不与二争,虽不当位,物终与之,故曰‘有终’也。”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译文:《象传》说迟疑缓缓地前来”,说明九四的心志在于求合在下的初六;尽管居位不妥当,但谦谨而行必能称心如愿。

注释: ①有与:犹言为物所赞与,使之称心如愿。《正义》虽不当位,执谦之故,物所与也。”

说明: 本爻之所以失位受困而“有终”,有一项重要原因是:阴阳相应,终难阻格。俞琰曰六爻二、五皆刚,三、上皆柔,惟初与四刚柔相应,故特以‘有与’言之。”(《周易集说》)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译文:九五,施用削鼻截足的刑罚治理众人,以至困穷在尊位;但可以渐渐摆脱困境,利于举行祭祀。

注释: ①劓刖,困于赤绂:劓,削鼻之刑(参见《睽》六三译注);刖,音yuh截足之刑;赤绂,古代贵族祭服之饰,借喻九五高居尊位。此言九五以阳居阳位,行事刚猛,犹如过为施用刑法以治下,乃至众叛亲离,困穷于尊位。《集解》引崔憬曰劓、刖,刑之小者也。于‘困’之时,不崇柔德,以刚遇刚,虽行其小刑,而失其大柄,故言‘劓刖’也。赤绂,天子祭服之饰。所以称‘困’者,被夺其政,唯得祭祀,若《春秋传》曰‘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故曰‘困于赤绂’。”
②乃徐有说,利用祭祀:徐,渐也;说,通“脱”。此谓九五虽“困于赤绂”,但因有刚中之德,故能改正过猛行为,渐能摆脱困境;此时应当广泛取信于人、神,才能保其“社稷”,故曰“利用祭祀”。《集解》引崔憬曰:“居中以直,在困思通;初虽踅穷,终则必喜,故曰‘乃徐有说’。”案,“利用祭祀”之义,《象传》谓“受福也”,即言以至诚感格神灵,取信众人,则可长保“社稷”受福。

说明: 崔憬所引史例,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卫献公与宁喜的一场政权之争。当时献公迫于困境,向宁喜表示愿作名义上的“君主”,将实权让给宁氏。此即“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的典故。崔憬援以解说“困于赤绂”之旨,于爻义似能切合。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译文:《象传》说施用削鼻截足的刑罚治理众人”,说明九五济困的心志未能有所得;“可以渐渐摆脱困境”,这是守持刚中正直之道所致;“利于举行祭祀”,这样就能承受神灵施降的福泽。

说明: 九二“利用享祀”,九五“利用祭祀”,两者的异同,程颐作了一番分析,可资参考二云‘享祀’,五云‘祭祀’,大意则宜用至诚,乃受福也。‘祭’与‘祀’、‘享’,泛言之则可通;分而言之,‘祭’天神,‘祀’地示,‘享’人神。五君位,言‘祭’;二在下,言‘享各以其所当用也。”(《程传》)


上六,困于葛蠤,于跪脆;曰动悔有悔,征吉。

译文:上六,困在葛蔓蠤藤之间,又困在摇动危坠之处;应当想一想:既然动辄后悔就要赶快悔悟,这样向前进发必获吉祥。

注释: ①困于葛蠤,于簏跪:蠤,音阁,藤类植物;簏诡,音nidwO,意同“臬兀”、“陧杌”、“睨杌”等,形容动摇不安之状。此言上六以阴居困之极,乘凌二刚,下无应援,犹如困于藤蔓之缠,又如瀕临危坠之地。后句“于”字之前,承前句省略一“困”字。《王注》居困之极而乘于刚,下无其应,行则愈绕者也。行则缠绕,居不获安,故曰‘困于葛蠤,于簏诡’也。下句无‘困’因于上也。”《正义》葛蠤,引蔓缠绕之草;躲诡,动摇不安之辞。”
②曰动悔有悔,征吉:曰,发语辞,此处含有“思量”、“谋划”之意;动悔,动辄生悔,犹言“后悔”,承上文“困”极而发;有悔,应有所悔,犹言“悔悟”,启下文“征吉”之占。这两句说明上六虽处极困之埭,但困极必反,只要因“动悔”而能“有悔”,吸取教训、谨慎思谋其行为,必能解脱困境、“征”而获“吉”。《王注h“凡物穷则思变,困则谋通。处至困之地,用谋之时也。‘曰’者,思谋之辞也。谋之所行,有隙则获。言将何以通至困乎?曰:动悔,令生有悔,以征则济矣。故曰‘动悔有悔,征吉’也。”

《象》曰:“困于葛蠤”,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译文:《象传》说困在葛蔓蠤藤之间”,说明上六所处地位未曾稳当;“动辄后悔就要赶快悔悟”,说明前行可以解困并获得吉祥。

注释: ①吉行:犹言“行则吉”。

说明: 本卦六爻,唯上六称“吉”,体现“困极必通”之理。易祓曰:“阳刚不可终困,而二、四、五爻皆不言‘吉阴柔未免乎困,而上六爻独言‘吉困极则能变矣。如‘否’之有‘泰’,虽险而终有济也。”(《周易总义》)


总论

文天祥《正气歌》热情赞颂了古代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寧气节。诗中有两句说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山先生全集》)表明在困苦穷厄之际,最能检验人的品质。《困》卦大义,正是喻示处“困穷”的道理。卦辞极力说明,只有“君子”才能身当困境、其道亨通,称扬守持正固的“大人”可获吉祥、无咎;并进一步指出,此时凡有所言均难见信于人,因此务须洁身自守,修美己德。《彖传》用“刚渰”两字,掲出导致“困穷”的根本原因是阳刚被掩蔽不能伸展,亦即“君子”被“小人”压抑侵凌。卦中六爻分别展示不同的处“困”情状,其中三阴爻柔暗懦弱,罹困至甚:初六坐困不能自拔,六三困非其所、据非其地,两者难免凶危;惟上六当困极将通之时,能及早悔悟则可解困获吉。三阳爻虽亦在“困”中,但均以阳刚气质而能守正脱困:二、五禀刚中美德,或于贫困艰难之时舍身遂志而获无咎,或以孚诚中正之志转危为安渐脱困境;九四前路受困阻,因谦谨缓行也能得遂己愿。可见处“困”之道阴阳有别、因人而异。吴曰慎论曰困非自己致而时势适逢者,则当守其刚中之德,是谓‘困而不失其所亨’也,其道主于‘贞若困由己之柔暗而致者,则当变其所为,以免于困也,其道主于‘悔’。学者深察乎此,则处困之道,异宜而各得矣。”(《折中》引)若细致体味本卦的“象外之旨”,还可以看出作《易》者的一层深切寓旨:困穷有时难以避免,正气却不可一刻消颓。《大象传》称“君子以致命遂志”,正见此意;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_子罕》)与这一义理也甚为吻合。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