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卦
[损卦原文]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初九 | 已事 遄往,尚合志也。 |
象曰 | 往蹇来誉,宜时也。 |
九二 | 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
象曰 | 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
六三 |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 友。 |
象曰 | 一人行,三则疑也。 |
六四 | 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
象曰 | 损其疾,亦可喜也。 |
六五 |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
象曰 | 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
上九 | 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
象曰 | 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
[损卦详解]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译文:《损》卦象征减损:心存诚信,至为吉祥,必无咎害,可以守持正固,利于有所前往。减损之道用什么来体现?两簋淡食就足以奉献给尊者、神灵。
注释: ①损:卦名,下兑(E5)上艮(n),象征“减损”。案,“损”谓“减损”,其义主于“损下益上”。《释文》损,省减之义也。”《正义》损者,减损之名。此卦明损下益上,故谓之‘损’。”
②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这几句极力说明“减损”之道的吉祥、无害、可正、可行,其中强调以“孚信”为前提。《来氏易注》凡曰‘损’,本拂人情之事,或过、或不及、或不当其时,皆非合正理而有孚也;非‘有孚’,则不吉、有咎,非可贞之道、不能攸往矣。惟‘有孚’,则‘元吉’也、‘无咎’也、‘可贞’也、‘利有攸往’也,有是四善矣。”
③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曷,疑问代词,犹“何”。“曷之用”即“何所为用”的意思。二簋,喻微薄之物,与《坎》六四“簋贰”之义同(参阅该爻译注);享,奉献,泛指贡物给尊者或献祭于神灵之事。这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损”之道惟在心诚,不必损其过甚而务以丰物益上;故拟“二簋用享”为喻,言当损之时,只要心存孚信,虽微薄之物亦足以奉献于上。《集解》引崔憬曰:“曷,何也。言其道上行,将何所用?可用二簋而享也。以喻损下益上,惟在乎心,何必竭于不足而补有余者也?”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译文:《彖传》说减损”,意思是减损于下,增益于上,其道理是下者有所奉献于尊上。减损之时能够心存诚信,于是就至为吉祥,必无咎害,可以守持正固,利于有所前往。减损之道用什么来体现?两簋淡食就足以奉献给尊者、神灵。奉献两簋淡食必须应合其时,减损下之阳刚以增益上之阴柔也要适时:事物的减损增益、盈满亏虚,都是配合其时而自然进行的。
注释: ①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上行,犹言“向上奉献”,即下者自行减损以奉于上。这两句以上下卦象释卦名“损”之义,谓上艮为阳能止于上,下兑为阴能悦而顺之,故有“损下益上”之象。《王注》艮为阳,兑为阴;凡阴,顺于阳者也。阳止于上,阴说而顺:损下益上,上行之义也。”《折中》:“如人臣之致身事主,百姓之服役奉公,皆损下益上之事也。必如此,然后上下交而志同,岂非‘其道上行’乎?”
②损而有孚:而,连词,兼含“能”之义。此句在卦辞“损,有孚”之间加一“而”字,以释其下“元亨、无咎、可贞、利有攸往”,谓此“四善”均因“有孚”而得。《王注》为损而可以获吉,其唯‘有孚’乎?损而有孚,则元吉,无咎,而可正,利有攸往矣。”《正义》:“卦有‘元吉’以下等事,由于‘有孚’,故加一‘而’字则其义可见矣。”
③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这两句径用卦辞自为解释,即以后句“自答”释前句“设问”。《正义》举经明之,皆为损而有孚,故得如此。”
④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这两句进一步阐发前文“二簋可用享”之义,说明行“损”必须适时;即不论以“二簋”奉上,还是损下之刚以益上之柔。均当顺应其“时”,不可滥为。《正义》二簋至约,惟在损时,应时行之,非时不可。”又曰:“损之所以能损下益上者,以下不敢刚亢,贵于奉上,则是损于刚亢而益柔顺也。损刚者,谓损兑之阳爻也;益柔者,谓益艮之阴爻也。人之为德,须备刚柔;就刚柔之中,刚为德长:既为德长,不可恒减,故损之‘有时’。”
⑤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这是归结前两句意旨,总说事物的“损益”之道重在适“时”。《王注》自然之质,各定其分,短者不为不足,长者不为有余,损、益将何加焉?非道之常,故必‘与时偕行’也。”《正义》凫足非短,鹤胫非长,何须损我以益人?虚此以盈彼?但有时宜用,故应时而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深泽(犹如泽自损以增山高),象征“减损”;君子因此抑止忿怒、堵塞邪欲以自损不善。
注释: ①山下有泽,损:释《损》卦上艮为山、下兑为泽之象。《正义》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
②惩忿窒欲:惩,止也;窒,音Zh丨,堵塞。这是说明“君子”观《损》象而知止忿堵欲,自损不善。《正义》君子以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忿、欲皆有往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
说明: “减损”的意义颇为广泛,《大象传》独申“惩忿窒欲”之旨,显然是着眼于“修身立德”的义理。故朱熹指出君子修身所当损者,莫切于此。”(《本义》)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译文:初九,完成了自我修养之事就迅速前往辅助尊者,必无咎害;应当斟酌减损自己的刚质。
注释: ①已事遄往,无咎:已,竟也,犹言“告成”;事,句中当指“修养”之事;遄,音Clui6n,迅速。此谓初九当“损”之始,阳刚处下,上应六四,故于“自修”之事初成,宜速往应四,以为辅助;即明“益上”之义。《正义》:“已,竟也;遄,速也。损之为道,损下益上,如人臣欲自损奉上。然各有所掌,若废事而往,咎莫大焉;若事已不往,则为傲慢。竟事速往,乃得无咎。”
②酌损之:初应六四,犹损刚益柔,此时不可盲目过损其刚,故以“酌损”为宜。《正义》刚胜则柔危,以刚奉柔,初未见亲也,故须酌而减损之,乃得合志。”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译文:《象传》说完成了自我修养之事就迅速前往辅助尊者”,说明初九与尊上心志合一。
注释: ①尚合志:尚,通“上”。谓初与上卦之四合志。《程传》尚,上也。”“四赖于初,初益于四,与上合志也。”《折中》《易》例,初九与六四虽正应,却无往从之之义,在下位不援上也。惟《损》初爻言‘遄往’,而《传》谓‘上合志’,盖当‘损下益上’之时故也。”
说明: 孔颖达认为本爻犹言“人臣”“竟事速往”、“损己奉上”(见前注引《正义》语),含有“学而优则仕”的意味。事实上这是从“象征”的角度阐释爻旨。《折中》指出孔氏说‘已事’之义,谓如‘学优而后从政’之类,于理亦精。”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译文:九二,利于守持正固,急于求进将有凶险;不用自我减损就可以施益于上。
注释: ①利贞,征凶;弗损益之:弗损,指九二不自损;益之,指有益于六五。此言“减损”之道是损有余以益不足,九二阳居阴位,刚柔适中,非“有余”者;六五阴居阳位,亦刚柔适中,非“不足”者:两者虽为正应,但九二不可“遄往”,惟不自损而长守其正,即可“益上”,故曰“利贞,征凶”。《本义》九二刚中,志在自守,不肯妄进,故占者利贞,而征则凶也;弗损益之,言不变其所守,乃所以益上也。”《周易玩辞》广损以有‘过’与‘不及’,故损一益一,以求中也。若九二、六五,则既中矣;二非有余,五非不足:一有增损,则反失其中矣。”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译文:《象传》说:九二利于守持正固,说明应当以坚守中道作为自己的志向。
说明: 九二以“不进”为义,似不能行“益上”之道;但就其“刚中”之位视之,正是以自守贞正施益于六五。林希元认为广夫自守而不妄进,宜若无益于上矣;然由是而启时君尊德乐道之心,止士大夫奔竞之习,其益于上也不少。是‘弗损’乃所以‘益之’也。”(《易经存疑》)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译文:六三,三人同行欲求一阳,必将损彼阳刚一人;一人独行专心求合,就能得其强健友朋。
注释: ①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三人,泛称多人,文中特指阴性;一人,前指上九,后指六三。这四句说明六三居下兑之极,应于上九,悦而求之,但若群阴并行以求,必损上九一阳;若己一人独往,则阴阳专情和合,故得其友朋。《王注》‘损’之为道,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三人,谓自六三已上三阴也;三阴并行以承于上,则上失其友,内无其主,名之曰‘益’,其实乃‘损’。故天地相应,乃得化醇;男女匹配,乃得化生:阴阳不对,生可得乎?故六三独行,乃得其友;二阴倶行,则必疑矣。”案,王弼以三、四、五爻三阴为“三人”,谓“三”为确数,于义亦通。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译文:《象传》说:一人独行可以专心求合,三人同行将使对方疑惑无主。
说明: 《系辞下传》引孔子语,以“天地铟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释此爻之义,并谓“言致一也”,正是表明六三“一人行”体现着阴阳互合的“专一”之道。从“三人行,则损一人”中,又可以看出,不适合的“益上”,事实上是“损上”之举。此即《彖传》所谓“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之理。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译文:六四,自我减损思恋的疾患,能够迅速接纳阳刚必有喜庆,不致咎害。
注释: ①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疾,指六四思恋初九所致“相思之疾”。此谓六四柔正得位,处艮之始,与初相应,能自损其疾,速纳阳刚,故“有喜”而“无咎”。《正义》疾者,相思之疾也。初九自损已遄往,己以正道速纳,阴阳相会,同志斯来,无复‘企子’之疾。故曰‘损其疾’。疾何可久?速乃有喜,乃无咎,故曰‘使遄有喜,无咎’。”案,《程传》谓“损疾”为“损其不善”;《诚斋易传》认为“使遄”指六四使初九“遄往”来应:两说于义并通。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译文:《象传》说自我减损思恋的疾患”,说明六四接纳阳刚至为可喜。
说明: 此爻所请“损其疾”,既是自损“相思之疾”,亦是减抑柔弱之质。因此,从初九的角度分析,旨在“损刚益柔”;从六四的角度分析,义主于减损阴柔而获阳刚之益:两者一重在损己,一重在受益,喻意有别。《诗经•国风•草虫》咏女子相思之情,有曰:“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孔颖达援此阐释本爻旨趣,指出:“《诗》日‘亦既见止’、‘我心则降’,不亦‘有喜’乎?”(《正义》)就四、初阴阳互应而四有赖初速来施“益”的关系看,孔氏之解甚合爻理。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译文:六五,有人进献价值“十朋”的大宝龟,无法辞谢,至为吉祥。
注释: ①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十朋,古代货币单位谓双贝为“朋”,“十朋”即“二十贝”,犹言价值昂贵;《集解》引崔憬曰元龟价直二十大贝,龟之最神贵者”,“双贝曰‘朋’也”,《经义述闻》谓•/‘崔氐之说本于《汉书•食货志》”,并云:“崔林注《食货志》亦曰‘两贝为朋十朋之龟,犹言‘百金之鱼’耳”。这三句说明六五柔中居尊,为“虚中”自损而不自益之象,故天下纷纷“益之”,乃至受益“十朋之龟”,未能辞谢,即言尊居“君位”,遂获“元吉”。《本义》柔顺虚中,以居尊位,当损之时,受天下之益者也。”“十朋之龟,大宝也。或以此益之而不能辞,其吉可知。”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译文:《象传》说:六五至为吉祥,这是从上天施予祐助。
注释: ①上:《正义》谓天也。”
说明: 六五以“虚中”之德,虽自损而人必“益之'故爻辞谓“弗克违”,《象传》称“自上祐”。此亦《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义。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译文:上九,不用自我减损即可施益于人;必无咎害,守持正固可获吉祥,利于有所前往,必将得到广大臣民的拥戴而不限于—家。
注释: ①弗损益之:此言上九以阳刚居《损》之终损下益上”必将转化为“损上益下”;但上九受下之益已极,毋须“自损”便有以施惠其下,故有“弗损益之”之象。《本义》上九当‘损下益上’之时,居卦之上,受益之极,而欲自损以益人也;然居上而益下,有所谓‘惠而不费’者,不待损己,然后可以益人也。”
②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无家,《正义》光宅天下,无适一家也。”“无适一家”犹今言“不限一家”。这四句紧承前文,说明上九能“弗损”而“益”下,即可“无咎”;但宜守“正”然后得“吉”,以此有往必将大得“臣民”,不限一“家”。此极言“益下”之德宏大,从而也获“得臣无家”之吉。《本义》能如是则‘无咎’,然亦必以‘正’则‘吉’,而利有所往;‘惠而不费’,其惠广矣,故又曰‘得臣无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译文:《象传》说不用自我减损即可施益于人”,说明上九大得施惠天下的心志。
说明: 上九、九二均言“弗损益之”,二是不自损即可益上,上是不自损即可益下:两者居位不同,义旨亦别。《论语•尧曰》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亦惠而不费乎?”朱熹注语(见前注引《本义》)即本于此,实与本爻之义至相切合。
总论
《损》卦的意义,重在“损下益上”。卦辞指出,“减损”之道应当以“诚信”为本,就能“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并认为,只要心存孚信,虽微薄之物如“二簋淡食”者,亦足以奉献“益上”。《彖传》进一步阐明此义,极言:“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这是把“诚信”与“合时”联系起来分析,表明“损下”不可滥损,“益上”不可滥益。这一义理,可以用“垒土筑墙”为喻:损取墙下土石增益墙上之高,若取之不正、用非其时,则墙必危坠(略本《程传》h卦中六爻,分上下体抒发“损益”之义:下三爻在下自损,与上三爻居上受益两两相对。其中初九“酌损”己刚“遄往”应四,与六四“有喜”为对;九二不自滥损、“守正”益上,与六五受益“十朋之龟”为对;六三当以“专一”之诚益上,与上九“得臣无家”为对。可见,《易》爻阴阳对应的情状,在本卦中体现为上下适时损益的关系。再从爻辞与爻象考察诸爻大旨,下卦有“酌损”、“弗损”及“三人行则损一人”之诫,可知其义主于“损所当损”;上卦四、五两爻以阴居上,有虚己谦下而受益之象,并见“损中有益”;至于上九居卦之极,因所受之益广益于下,表露了“损”、“益”互为转化的哲理,说明“自损”者损极必获益,“受益”者益极当益人。约言之,本卦以颇具辩证色彩的观点,喻示了这样一种道理:事物的发展,或有损下益上、损小益大、损有余益不足的过程,但损益之间必须孚诚守正,损益之际必须适合其时。当然,《损》卦的象征意义是十分广泛的。《大象传》谓“抑止忿怒、堵塞邪欲”,即是从“修身”的角度推阐“自损不善”的旨趣。马振彪认为:“‘损’之为道,重在损下益上。推此义言之,在为学则自损其私欲以益公理,在处世则自损其身家以益天下,是皆损道得其正而合于时中者7(《周易学说》)此论可与《大象传》的寓意相互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