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卦

明夷卦

[明夷卦原文]

明夷:利艰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 众,用晦而明。

初九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 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六二 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象曰 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九三 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象曰 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六四 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出于门庭。
象曰 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六五 箕子之明夷,利贞。
象曰 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上六 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 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明夷卦详解]

译文:《明夷》卦象征光明殒伤:利于牢记艰难,守持正固。

注释: ①明夷:卦名,下离(S)上坤(E5),象征“光明殒伤”。案,《序卦传》“夷者,伤也”,此卦为日入地中之象,犹光明殒伤,故名为“明夷”。《正义》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
②利艰贞:此谓天下“明夷”之时,“君子”利于自“艰”守“正”,不可忘忽艰难,轻易用事。《集解》引郑玄曰日之明伤,犹圣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乱世,抑在下位,则宜自艰,无干事政,以避小人之害也。”

说明: 卦辞以“利艰贞”立义,深见作者警戒之旨。《折中》引李舜臣日:“《易》卦诸爻,《噬嗑》之九四、《大畜》之九三,日‘利艰贞’,未有一卦全体以‘利艰贞’为义者。此盖睹君子之明伤为可惧,而危辞以戒之。其时可知也。”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④。

译文:《彖传》说:光明隐入地中,象征“光明殒伤”;譬如内含文明美德、外呈柔顺情态,以此蒙受巨大的患难,周文王就是用这种方法渡过危难。“利于牢记艰难,守持正固”,说明要自我隐晦光明;尽管身陷内难也能秉正坚守精诚的意志,殷朝箕子就是用这种方法晦明守正。

注释: ①明入地中:明,指下离为日、为火,故称“明”;地,指上坤为地。此句以上下卦象释卦名“明夷”。《正义》此就二象以释卦名。”
②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文明,指下离为“明”;柔顺,指上坤为顺;以之,《释文》引王肃曰“用之”(下文同)。此又举上下象,及周文王被纣幽囚羑里蒙难事殷之例,配合前文“明入地中”并释卦名“明夷”之义。《纂疏》离在内为‘文明’,坤在外为‘柔顺文王有文明柔顺之德而臣事殷纣,幽囚著《易》,故日‘以蒙大难’。”案,“以之”,《释文》谓郑玄、荀爽、向秀作“似之”,于义亦通(下文同)。
③晦其明:此释卦辞“利艰贞”,谓“明夷”之世当晦藏明智不用,以“艰”守“正”。《正义》明在地中,是‘晦其明’也;既处‘明夷’之世,外晦其明,恐陷于邪道,故利在艰固其贞,不失其正:言所以利艰贞者,用晦其明也。”④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箕子,殷纣王的诸父,被囚以佯狂守志。此引箕子处内难晦明守正之例,配合前文“晦其明也”再释卦辞“利艰贞”之义。《尚氏学》箕子,纣诸父,故曰‘内难纣囚箕子,箕子佯狂为奴,晦明不用,仅以身免,故曰‘箕子以之’。”

说明: 《彖传》举文王之事释卦名“明夷”,又举箕子之事释卦辞“利艰贞”:两事与卦旨均甚切合,且箕子事又与六五爻辞“箕子之明夷”相应。张载指出文王体一卦之用,箕子以六五一爻之德;文王难在外,箕子难在内也。”(《横渠易说》)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译文:《象传》说:光明隐入地中,象征“光明殒伤”;君子因此慎于治理众人,能够自我晦藏明智而更加显出道德光明。

注释: ①明入地中,“明夷”:释《明夷》下离为明、上坤为地之象,与《彖传》首两句释卦名之义同。《集解》引郑玄曰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
②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莅,音|丨,临也,“莅众”犹言“治众”。这是说明君子观《明夷》之象,悟知治理众人应当用“晦明”之道,则其“明”益显。《程传》明所以照,君子无所不照。然用明之过,则伤于察,太察则尽事而无含弘之度。故君子观明入地中之象,于莅众也,不极其明察而用晦,然后能容物和众,众亲而安。是用晦乃所以为明也。”

说明: 本卦命名“明夷”的象征主旨,在于“天下”昏暗,“君子”晦明不用,“艰贞”守志。故《彖传》以文王、箕子处患难为说,揭示特殊环境中不得已而“用晦”的道理。《大象传》则从“莅众”的角度,引申出“晦明”施治,其明益显的普遍意义。这一点实为古代统治阶级总结出来的一种政治“艺术”,本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王弼指出莅众显明,蔽伪百姓者也;故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巧所辟也。”(《王注》)孔颖达更举古代帝王仪饰为例,认为“冕旒”象征“蔽明駐纩”象征“蔽聪”,指出冕旒垂目,駐纩塞耳,无为清静,民化不欺。”(《正义》)此均为对《大象传》立意的精确理解。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译文:初九,光明殒伤时向外飞翔,低垂掩抑着翅膀;君子仓皇远走遁行,三日不顾充填饥肠。此时有所前往,主事的人将疑怪责让。

注释: ①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这四句以鸟在“明夷”昏暗中垂翼低飞,喻“君子”自晦其明、远遁匿形之时仓皇疾行、饥不遑食的情状。爻义主于阳刚处“明夷”之初,能及早潜隐寧难,自晦不用。《王注》初处卦之始,最远于难也。远难过甚,明夷远遁,绝迹匿形,不由轨路,故曰‘明夷于飞怀惧而行,行不敢显,故曰‘垂其翼’也;尚义而行,故曰‘君子于行’也;志急于行,饥不遑食,故曰‘三日不食’也。”
②有攸往,主人有言:言,指责怪之言。此谓初九阳刚处下,识时过早,未必为人所理解;故此时自晦“有往”,“主事之人”必疑怪责让。辞义含有诫初九“用晦”审慎的意思。《王注》殊类过甚,以斯适人,人心疑之,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尚氏学》凡有所往,而为主人所恶,责让不安。”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译文:《象传》说君子仓皇远走遁行”,说明初九“自晦”的意义是不求禄食。

注释: ①义不食:即爻辞“三日不食”之义;此处“食”又兼喻“禄食”。《程传》君子遁藏而困穷,义当然也;唯义之当然,故安处而无闷,虽不食可也。”《尚氏学》方自晦之不暇,当然不得禄食也。”

说明: 本爻辞前四句喻象生动,形式谐美,且偶句用韵,可视为一首意味隽永的小诗。就其表现手法看,前两句用鸟飞垂翼先为“起兴”,后两句以君子遁行表示“所言之词”:此与《诗经》的“兴”体颇类似;而四句的整体意义又是比喻初九处“明夷”的情状6章学诚指出:“《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文史通义•易教》)此说至为可取。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译文:六二,光明殒伤;使左边大腿遭伤损,然后(乘用)良马(借助它的)拯济将渐渐复壮,可获吉祥。

注释: ①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拯,犹言“拯济”。此谓六二柔顺中正,当“明夷”之时,其志难行,故使“左股”伤损,自晦明智以守正;然后再借助良马拯济,缓图复壮而行,遂获吉祥。《正义》左股被伤,行不能壮;六二以柔居中,用夷其明,不行刚壮之事者也。”又曰夷于左股,明避难不壮,不为暗主所疑,犹得处位,不至怀惧而行,然后徐徐用马以自拯济而获其壮吉也。”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译文:《象传》说:六二的吉祥说明既柔顺又能坚守法则。

注释: ①顺以则:《来氏易注》言外虽柔顺而内实文明有法则也,所以‘用拯马壮’也。”

说明: 来知德援文王与纣之事证此爻喩义,曰.•“文王囚于羑里,‘夷于左股’也;散宜生之徒献珍珠美女,‘用拯马壮’也;脱羑里之囚,得专征伐,‘吉’也。”(《来氐易注》)此说认为六二的象征寓旨即《彖传》所云“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之义。可备参考。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译文:九三,光明殒伤时在南方巡狩而施行征伐,诛灭元凶首恶;此时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守持正固。

注释: ①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南,《正义》“文明之所”,指九三处离之上,“离”于方位象征属南;狩,《正义》征伐之类、大首,《正义》谓暗君”,犹今言“元凶首恶”,喻上六。此谓九三处下卦离明之上,阳刚得正,于“明夷”之世,志在诛灭上六“暗君”,以著明正德,故有“南狩”、“得大首”之象。《王注》处下体之上,居文明之极,上为至晦‘入地’之物也。故夷其明以获南狩,得大首也。南狩者,发其明也。”
②不可疾,贞:疾,急也。此承前文义,说明天下“明夷”已久,除暗复明之事宜渐不宜急,故须持“正”俟时。其旨与卦辞“利艰贞”同。《尚氏学》不可疾,言虽‘得其大首’,不可持之过急也;贞,谓宜安定也。‘疾’与‘贞’相对为义。旧读‘疾贞’连文,《九家》谓‘不可疾正’,最为害理。独项氏《玩辞》以‘贞’自为句,与经义合。”案,尚先生说甚可取;《来氏易注》亦以“贞”为句,谓“不可疾,惟在于贞”,亦同此义。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译文:

注释: 《象传》说:九三“在南方巡狩而施行征伐”的志向,说明必将大有所得。

说明: 朱熹曰成汤起于夏台,文王兴于羑里,正合此爻之义。而小事亦有然者。”(《本义》)可见《周易》的象征意义至为广泛,无论古事、今事,大事、小事,均可“触类”为“征”,未必泥于一象,拘于一事。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译文:六四,退处于左方腹部地位,深刻了解光明殒伤时的内中情状,于是毅然跨出门庭远去。

注释: ①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左,含“退”、“顺”之义,喻六四柔顺处事,《正义》凡右为用事也,从其左不从其右,是卑顺不逆也”;腹,《正义》事情之地”,喻六四居腹要之位;心,心意,犹言“内情”,此指天下“明夷”的缘故。这三句说明六四居上卦坤体之始,犹当‘‘明夷”之时,身在暗地,以柔顺退处“腹要”之位,故能获知“明夷”时的内情,遂及时抉择去从,毅然出门远遁。《王注》左者,取其顺也。入于左腹,得其心意,故虽近不危;随时辟难,门庭而已,能不逆忤也。”《尚氏学》四坤体,故曰‘入于左腹’;坤暗,故日‘获明夷之心,于出n庭’。”又日:“言行至四入坤,悉‘明夷’之故,正在于是也。”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译文:《象传》说退处于左方腹部地位”,是说能够深刻了解光明殒伤时的内中情状。

注释: 本卦下离为明体,上坤为暗体,上下卦诸爻皆依此发“明夷”之义。朱熹分析道下三爻明在暗外,故随其远近高下,而处之不同。六四以柔正居暗地而尚浅,故犹可以得意于远去;五以柔中居暗地而已迫,故为内难正志以晦其明之象;上则极乎暗矣,故为自伤其明以至于暗,而又足以伤人之明。盖下五爻皆为君子,独上一爻为暗君也。”(《本义》)此说甚得卦旨。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译文:六五,殷朝箕子的光明殒伤,利于守持正固。

注释: ①箕子之明夷,利贞:这是拟取殷箕子被纣囚、佯狂自晦以守志之象,喻六五最近“暗君”,身罹内难,利于守正不移,不为昏暗所没。此即《彖传》所云“晦其明”、“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之义。《正义》六五最比暗君,似箕子之近殷纣,故曰‘箕子之明夷’也;‘利贞’者,箕子执志不回,暗不能没,明不可息,正不忧危,故曰‘利贞’。”

说明: 尚先生详考旧说,以为“箕子”即“孩子”,“箕”、“孩”音同通用;而“孩子”谓殷纣,指出六五天子位,孩子之明夷,谓纣昏蒙。”(《尚氏学»)此说似亦通,录备参考。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译文:《象传》说:殷朝箕子的守持正固,说明六五的内心光明不可熄灭。

注释: ①明不可息:息,通“熄”。《正义》:“息,灭也。《象》称‘明不可灭’者,明箕子能保其贞,卒以全身为武王师也。”

说明: 来知德释六爻之象曰:“初爻指伯夷,二爻指文王,三爻指武王,四爻指微子,五爻指箕子,上六指纣。”(《来氐易注》)若认为作《易》者的本意即指此,似未必尽然;但作为借以理解各爻的喻意,则亦可参考。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译文:上六,不发出光明却带来昏暗;起初登临天上,最终坠入地下。

注释: ①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不明晦,犹言“不明反晦”。此以太阳初升天上、后没地中,乃至不发光明、反生黑暗,喻上六以阴处“明夷”之极,为“暗君”之象。《王注》处‘明夷’之极,是至晦者也。本其初也,在乎光照;转至于晦,遂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译文:《象传》说起初登临天上”,可以照耀四方诸国;“最终坠入地下”,是说明上六违背了正确的法则。

说明: 胡炳文曰:“下三爻以‘明夷’为句首,四、五‘明夷’之辞在句中,上六不曰‘明夷’而曰‘不明晦盖惟上六不明而晦,所以五爻之明皆为其所夷也。”(《周易本义通释》)此说玩味六爻措辞之意,于理有合。


总论

事物的盛衰,社会的治乱,自有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明夷》卦以“明入地中”为喻,展示了政治昏暗、光明泯灭之世的情状以及“君子”自晦其明、守正不移的品质。卦辞“利艰贞”之义,强调在艰难中维护正道,在“自晦”中期待着转衰为盛、重见光明的一天。当然,就具体环境而言,“事”有可济、不可济之别,“时”有可居、不可居之分;于是卦中除上六为“暗君”之象外,余五爻分别从不同角度揭出“君子”处“明夷”的特点。苏轼指出:“夫君子有责于斯世,力能救则救之,六二之‘用拯’是也;力能正则正之,九三之‘南狩’是也;既不能救,又不能正,则君子不敢辞其辱以私便其身,六五之‘箕子’是也。君子居明夷之世,有责必有以塞之,无责必有以全身而不失其正。初九、六四无责于斯世,故近者则‘入腹、获心、于出门庭’,而远者则‘行不及食’也。”(《东坡易传》)这是对诸爻意义的较正确归纳。借此可以看出,初、四两爻是以消极反抗的态度处“明夷”,二、三、五三爻是以积极救治的精神处“明夷”;而积极救治又有“汤、武”式的毅烈行动,与“箕子”式的忍辱守持之分。要言之,处“明夷”的特点虽有不同,立足于“艰贞守正”的卦旨却全然一致。此旨在六五一爻言之尤切,即极称时世虽暗而道不可没,立身纯正则危不足忧:《象传》所谓“明不可息”是也。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