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卦
[观卦原文]
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 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 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 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 设教。
初六 |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
象曰 | 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
六二 | :窥观,利女贞。 |
象曰 | 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
六三 | 观我生,进退。 |
象曰 | 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
六四 |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
象曰 | 观国之光,尚宾也。 |
九五 | 观我生,君子无咎。 |
象曰 | 观我生,观民也。 |
上九 | 观其生,君子无咎。 |
象曰 | 观其生,志未平也。 |
[观卦详解]
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译文:《观》卦象征观仰:当你观仰了祭祀开始时倾酒灌地的降神仪式,就可以不观后面的献飨细节,因为心中已经充满了诚敬肃穆的情绪。
注释: ①观:卦名,下坤(EE)上巽(=),象征“观仰”。《正义》观者,王者道德之美而可观者也。”《本义》观者,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者也。”案,此二说虽训释角度微别,.其大本实相同,均明“观”为“观仰”之义。
②盥而不荐:盥,音gudn,古代祭祀宗庙时用香酒浇灌地面以降神之礼,《集解》引马融曰:“进爵灌地以降神也,此是祭祀盛时”;荐,献也,祭祀中向神献飨之礼。此句“盥”、“荐”之前均省略一“观”字,意即“观盥不观荐”。文辞取祭祀典礼为喻,说明“观仰”之旨应取最庄严可观者;故当祭祀宗庙之时,须观初始盛美的降神礼,其后的献飨礼则可略而不观。《王注》王道之可观者,莫盛乎宗庙;宗庙之可观者,莫盛乎‘盥’也。至‘荐’,简略不足复观。故观‘盥’而不观‘荐’也。”《正义>:“观盥礼盛则休而止,是观其大不观其细。”案,《本义》谓盥”为“将祭而洁手”之礼,取其“洁清”以见“孚信'于义亦通。
③有孚顒若:颗,音y6ng,敬也,《正义》:“严正之貌”;若,语气助词。此句承前句之义,说明观仰“盥”礼,可以使人产生诚信、肃敬之心;即言观仰过程中的感化作用。《集解》引马融曰以下观上,见其至盛之礼,万民信敬,故云‘有孚顒若’。”
说明: 孔子说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此语正指观仰祭礼之事,与本卦“盥而不荐”的义旨相同,均明“观仰”止于“盛大”的道理。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译文:《彖传》说:宏大壮观的气象总是呈现在崇高之处,譬如具备温顺和巽的美德,又具中和刚正之质就可以让天下人观仰。卦辞说“当你观仰了祭祀开始时倾酒灌地的降神仪式,就可以不观后面的献飨细节,心中已经充满了诚敬肃穆的情绪”,是说在下者通过观仰能够领受美好的教化。观仰大自然运行的神妙规律,就能理解四季交转毫不差错的道理;圣人效法大自然的神妙规律设教于天下,天下万民于是纷纷顺服。
注释: ①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大观、中正,指九五阳刚居中得正;顺,指下坤;巽,指上巽。这是举九五爻象及上下卦象释卦名“观”之义,说明美盛的道德足以让“天下”观仰。《程传》:“五居尊位,以刚阳中正之德,为下所观,其德甚大,故曰‘大观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顺而巽也;五居中正,以巽顺中正之德,为观于天下也Z
②下观而化:此句释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说明“观仰”的目的是为了使“天下”顺从美好的教化。《集解》引虞翻曰:“下观其德而顺其化。”
③观天之神道:神道,犹言“神妙的自然规律”。此下四句又举大自然神妙规律之可观,及“圣人”效法自然规律设教之可观,极言“观仰”之道的深刻意义。《本义》:“极言‘观’之道也。‘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也;‘神道设教’,圣人之所以为观也。”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文:《象传》说:和风吹行地上(万物广受感化),象征“观仰”;先代君王因此省巡万方、观察民风、设布教化。
注释: ①风行地上,观:释《观》卦上巽为风、下坤为地之象。《诚斋易传》风行地上而无不周,故万物日见。”
②省方观民设教:这是说明“先王”效法《观》卦“风行地上”之象,省视万方,示民以教,使百姓有所“观仰”而顺从教化。《诚斋易传》天王省天下而无不至,故天下日见;圣人随其地观其俗,因其情设其教,此省方之本意也。”
说明: 《大象传》所阐发的“观民设教”之义,已经把下观上与上观下融合为一体,表明居上者先须广泛省察下情,才能正确地设教于民,让“天下”观仰。由此似可推考《诗经•国风》的采辑宗旨。刘牧指出:“风行地上,无所不至。散采万国之声诗,省察其俗,有不同者,教之使同。”<《周易义海撮要》引)>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译文:初六,像幼童一样观仰景物,小人无所危害,君子必有憾惜。
注释: ①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此以“幼童”浅见为喻,说明初六处“观”之始,阴柔在下,远离九五刚正之“君”,所观甚浅;故于不负重任的“小人”为“无咎”,于有所作为的“君子”则难免“憾惜”。《集解》引王弼曰:“失位处下,最远朝美,无所鉴见,故曰‘童观’。处大观之时而童观,趣顺而已。小人为之,无可咎责;君子为之,鄙吝之道。”案,王弼训“吝”为“鄙吝”,于义亦通。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文:《象传》说•.初六“像幼童一样观仰景物”,这是小人的浅见之道。
说明: “童观”之吝,在于远离“大观”,实受具体条件所制约。王弼指出‘观’之为义,以所见为美者也。故近尊为尚,远之为吝。”(《周易略例•卦略》)
六二,阙观,利女贞①。
译文:六二,暗中偷偷地观仰美盛景物,利于女子守持正固。
注释: ①阈观,利女贞:阏,音kuT,通“窥”,指暗中窃看。此谓六二虽得正上应九五,但阴柔处下守中,不能尽见大观之美,犹如身居户内、暗中“阏观”门外景物,故仅利于女子守正。爻辞的言外之意,谓男子如此则不利。《集解》引侯果曰:“得位居中,上应于五,阔观朝美,不能大观。处大观之时而为阀观,女正则利,君子则丑也。”
《象》曰:“闺观女贞”,亦可丑也。
译文:《象传》说暗中偷偷地观仰美盛景物、女子可以守持正固”,对男子来说是可羞丑的。
注释: ①亦可丑也:《本义》在丈夫则为丑也。”
说明: 深居户内而窃窥外物,自然不能尽观美景;爻辞以“女贞”为喻,可见拟象贴切。但由此又可看出古代礼制对女子视野的不合理约束。
六三,观我生,进退①。
译文:六三,观仰阳刚美德并对照省察自己的行为,谨慎抉择进退。
注释: ①观我生,进退:观,此处含有既观仰于外又自观于内之意;我生,《正义》释为“我身所动出”,《程传》谓“动作施为出于己者”,犹言“自我行为”;进退,指相时慎择进退。这两句说明六三处“观”之时,虽与上九有应,渐近九五之“君”,但阴柔失正,其位“多惧”,故当观于外而修于内,相机审时,慎其进退。《正义》三居下体之极,是有可进之时;又居上体之下,复是可退之地。远则不为‘童观’,近则未为‘观国’,居在进退之处,可以自观我之动出也。故时可则进,时不可则退。观风相机,未失其道,故曰‘观我生,进退’也。”案,《王注》谓六三为“观风者”,《正义》观风相机”即承此而言。视此爻的居位特点,所谓“自观”,实须先外观美盛风化,然后内自修省,才能妥为进退,免犯咎害。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译文:《象传》说观仰阳刚美德并对照省察自己的行为、谨慎抉择进退”,说明六三没有丧失正确的观仰之道。
说明: 与初、二两爻的“童观”、“_观”比较,六三已渐向九五的阳刚中正之德靠近,鉴见已有所深入、亲切,故虽不当位,却能善处其“观”,修美己德。《象传》称“未失道”,似含此意。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①。
译文:六四,观仰王朝的光辉盛治,利于成为君王的贵宾。
注释: ①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宾,用如动词,犹言“作宾”。此谓六四柔顺得正,亲比九五,犹如贤者观光于盛治之国,故称利于成为君王的座上宾,即言可以效用于贤君,其吉可知。《程传》四既观见人君之德,国家之治,光华盛美,所宜宾于王朝,效其智力,上辅于君,以施泽天下,故云‘利用宾于王’也。古者有贤德之人,则人君宾礼之,故士之仕进于王朝则谓之‘宾’。”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①。
译文:《象传》说观仰王朝的光辉盛治”,说明此时其国正礼尚宾贤。
注释: ①尚宾:《杨氏易传》明其国贵尚宾资,可以进也。”案,“尚宾”之义,《正义》谓“慕尚为王宾”;《尚氏学》以为“言宾于上也”。两说于义并通。
说明: 古代统治者重视“观光”礼仪,从其政治目的看,一方面似在于显示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又可借此吸引人才。《尚书•周书•微子》所谓“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曹植《七启》称“是以俊乂来仕,观国之光”(《曹子建集》),并可借以参见本爻之义。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①。
译文:九五,受人观仰并自我省察自己的行为,君子必无咎害。
注释: ①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生,指既受人观仰又自观其道,义与六三有别(参见该爻译注)。这两句说明九五阳刚中正,为《观》卦之主,犹如“贤君”以盛德为天下人所观仰,同时又能常常自我省察,不断美善其行,故称“君子无咎”。《集解》引王弼曰观我生,自观其道也。为众观之主,当宣文化光于四表。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欲察己道,当观民也。”
《象》曰广观我生”,观民也①。
译文:《象传》说受人观仰并自我省察自己的行为”,说明九五应当通过观察民风来自我审察。
注释: ①观民:《程传》我生,出于己者;人君欲观己之施为善否,当观于民。民俗善,则政化善也。王弼云‘观民以察己之道’是也。”.
说明: 九五既为“人君”之象,其所“自观”、“观民”,目的正为着改过扬善,美善治道,使其盛德常足以让“天下”观仰。《论语•子张》说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此义似与爻辞“君子无咎”之旨有合。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①。
译文:上九,人们都观仰他的行为,君子必无咎害。
注释: ①观其生,君子无咎:此谓上九阳刚居《观》之终,虽属虚高之位,但下者均在观仰其施为,故须有“君子”之德才能“无咎”,其诫与九五同。《本义》上九阳刚居尊位之上,虽不当事任,而亦为下所观,故其戒辞略与五同。但以‘我’为‘其’,小有主宾之异耳。"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①。
译文:《象传》说:“人们都观仰他的行为",说明上九修美道德的心志未可安逸松懈。
注释: ①志未平:平,犹言“安宁无为”。此言上九虽居不任事的“虚位'也得时时修美德行,不可安逸其志。《程传》不可以不在于位故,安然放意无所事也。”《本义》言虽不得位,未可忘戒惧也。”皆合《象传》之旨。
说明: 居“大观”之极,犹发“志未平”之义,可见上九的喻旨在于:欲以美盛可观的道德化同“天下”,实非轻而易举之事。马其昶曰:“圣人之志,必使下观而化,天下皆为君子,大舜之善与人同是也。志未平,即尧舜犹病,邹鲁悲悯之心。”(《重定费氏学》)此说甚合本爻旨趋。
总论
舂秋时吴国季札观乐于鲁,欣赏到《韶箾》舞蹈,深受感染,认为这是周朝“盛德”的高度体现,于是极力赞叹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观》卦大义,正是阐发“观仰”美盛事物可以感化人心的道理。卦辞取观仰祭祀为喻,说明观毕初始的盛礼,即使不观其后的细节,心中的“信敬”之情已经油然萌生。此中的喻义,实与季札“观止”之叹至相切合。卦中六爻,四阴主于自下观上:初、二离九五阳刚最远,或如幼童浅见,或如隔户窃观,均不能尽获“大观”之美;六三接近上卦,能观仰美德以自省察,未失其道;六四亲比九五,犹如亲临观光于“王朝”的盛治,获“作宾于王”之利,为尽见“大观”的象征。而五、上两阳,主于自上观下,既具阳刚美德让人观仰,又须自观其道、修美德行,故两者均发“君子无咎”的意旨。可见,本卦阴阳上下所寓涵的意义颇有区别。朱熹的学生曾经问道《观》六爻,一爻胜似一爻,岂所据之位愈高,则所见愈大耶?”朱子答云:“上二爻意自别,下四爻是所据之位愈近,则所见愈亲切的意思。”(《朱子语类》)当然,《观》卦揭示的“观仰”作用,除了强调“上”者以美德感化于“下”之外,还体现了观“民风”可以正“君道”的思想,这从五、上两爻“观民”自省、其志“未平”的义理中不难看出。《毛诗大序》说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此论虽是针对《诗经_国风》而发,但与《观》J卜的象征意义甚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