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卦

否卦

[否卦原文]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 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 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 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 可荣以禄。

初六 拔茅茹,以其彙。征贞,亨。
象曰 拔茅征吉,志在君也。
六二 苞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 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六三 苞羞。
象曰 苞羞,位不当也。
九四 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 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 苞桑。
象曰 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上九 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 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否卦详解]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译文:〔《否》卦象征否闭〕:否闭之世人道不通,天下无利,君子应当守持正固;此时刚大者往外、柔小者来内。

注释:
①〔否〕:否之匪人:否,音PT,卦名,下坤(5S)上乾(=),象征“否闭”;匪人,《正义》:“否闭之世,非是人道交通之时。”案,《本义》广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误也。《传》不特解其义,亦可见。”可备一说。又案,高亨云‘否’字当重。‘否,否之匪人’者,上‘否’字乃卦名,下‘否’字乃卦辞,此全书之通例也。”(《周易古经今注》及《周易大传今注》)其说可取,故在卦辞中增一“否”字为卦名,并加括号以别之。
②不利,君-子贞:言天下不得其利,君子独能守正不苟合于“否”道。《诚斋易传》不曰‘利’而必曰‘不利’,曷为‘不利’也?用匪其人,小人之利,天下之不利也。曰‘贞’而必曰‘君子贞’,曷为君子独贞也?君子之贞天下之不贞也。”又曰:“《否》之君子,以天下之正正一身,非不欲正天下也,时不可也,故曰‘君子贞’,言贞固自守而已。”案,这两句旧注多合读作“不利君子贞”,指“不利君子为正”(《正义》),于义亦通。
③大往小来:即阳往阴来(参阅《泰》卦辞“小往大来”译注),此处指上乾居外,犹“阳往”;下坤居内,犹“阴来”。《正义》阳气往而阴气来,故云‘大往小来’。阳主生息,故称大;阴主消耗,故称小。”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译文:《彖传》说:“否闭之世人道不通,天下无利,君子应当守持正固;此时刚大者往外、柔小者来内道是表明天地阴阳互不交合、万物的生养之道不得畅通1君臣上下互不交合、天下离异而不成邦国。阴者居内、阳者居外,柔顺者居内、刚健者居外,小人居内、君子居外。于是小人之道增长,君子之道消亡。

注释: 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此据上下卦象言,犹如天在上地在下互不交合,故万物的生养不得畅通。《集解》引何妥曰:“此明天道否也。”
②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集解》引何妥曰:“此明人事否也。《泰》中言‘志同’,《否》中云‘无邦’,言人志不同必致离散而乱邦国。”又引崔憬曰君臣乖阻,取乱之道,故言‘无邦’。”
③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阴、柔、小人,指内卦坤;阳、刚、君子,指外卦乾。这三句说明“否闭”之时,“小人”塞于内,“君子”远于外,义与《泰》相反(参阅《泰》卦《彖传》译注)。
④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两句归结《彖传》大旨,说明卦辞之义主于“小人”之道渐长,“君子”之道渐消。其中又隐含“君子”当戒防“小人”的意思。案,马振彪云君子道消,盖处‘否’之时,道不得行,不若小人之盛长;其实君子之道自在,并未尝消。使其道果消,则‘否’运何由而‘泰’?此不过对‘小人道长’而言也。”(《周易学说》)此说释理甚切,与崔憬所谓“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义”(《集解》引)有合。

说明: 李过曰《否》,《泰》之反,《彖辞》皆与《泰》反。”(《西溪易说》)因此,将《否》《泰》的卦辞、《彖传》互为参照,有利于对这两卦的理解。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译文:《象传》说:天地不相交合,象征“否闭”;君子因此以节俭为德、避开危难,不可追求荣华、谋取禄位。

注释: ①天地不交否”:释《否》卦上乾为天、下坤为地之象。《集解》引宋衷曰天地不交,犹君臣不接;天气上升而不下降,地气沉下又不上升,二气特隔,故云‘否’也。”
②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俭德,犹言“以俭为德”;辟,通“避”。这是用“君子”如何处身于“否”时,来抒发本卦的象征意义。《集解》引孔颍达日言君子于此‘否’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不可荣华其身以居禄位。此若据诸侯公卿言之,辟其群小之难,不可重受官爵;若据王者言之,谓节俭为德,辟阴阳厄运之难,不可自重荣贵而骄逸也。”

说明: 《否》卦的卦形是天在上、地在下,在人们眼中看来似乎是正常、合理的,但在《周易》作者眼中却景反常、悖理的,故谓之“否闭”。由此可以窥见《易》理中“交易”、“变易”观念之一斑。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译文:

注释: ①拔茅茹,以其汇:这两句取象与《泰》初九相同(参阋该爻译注)。但两爻喻义大殊:前者处“泰”之始,三阳在下同质相连并动,与上卦之阴应合,故称“征吉”;此爻处“否”之初,三阴在下同质相连而退,与上卦之阳本应而不应,故下文诫以“贞吉,亨”,即守持正固然后有吉、可亨。简言之,《泰》初之“汇”动在上进,《否》初之“汇”动在退处。《王注》居否之时,动则入邪,三阴同道,皆不可进。故‘拔茅茹’以类,贞而不谄则吉、亨。”案,《诚斋易传》谓“拔茅”是小人类进之象,“贞吉亨”是君子守正之诫,可备—说。

说明: 初六,拔起茅草、根系相牵,由于同质汇聚所致;守持正固可获吉祥,亨通。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根系相牵,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说明初六守正不进的意志是为君主着想。

注释: ①志在君:《正义》所以居而守正者,以其志意在君,不敢怀谄苟进,故得吉亨也。”

说明: 王宗传曰《否》之初六虽有其应,然当此之时,上下隔绝而不通,故初六无上应之义;惟其以汇守吾正而已。”(《童溪易传》)此说谓初本有应于上卦,当“否”之时则不应,颇可取。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译文:六二,被包容并顺承尊者,小人获得吉祥;大人否定此道,可获亨通。

注释: ①包承,小人吉:包,包容,指二包容于五;承,顺承,指二承五。这是说明六二居《否》下卦之中,犹如以柔顺之道包容于九五,而奉承之,故有“小人吉”之象。.《王注》居‘否’之世,而得其位,用其至顺包承于 上,小人路通。”
②大人否,亨:大人,喻九五,《集解》引荀爽曰:“大人谓五”;否,犹言“否定”,《集解》引虞翻曰否,不也”。这两句是从正面告诫“大人”,说明应当否定小人之道,不与相包承,则可致亨。《王注》:“大人否之,其道乃亨。”又,《经义述闻》六二包承于五,小人之道也;九五之大人若与二相包承,则以君子而入小人之群,是‘乱群’也。故必不与相包承,而其道乃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译文:《象传》说大人否定小人之道,可获亨通”,说明不能被小人的群党所乱。

注释: ①不乱群:群,犹言“群小”。指九五不可应二,否则入小人之群,必致正邪淆乱。《尚氏学》不乱群,言五不能下施应二。”

说明: 六二爻辞兼取“小人”、“大人”之象,体现处“否”的方式“正”、“邪”判然不同。爻中强调“大人”必须以“治否”为任,故不可见乱于“群小”。


六三,包羞。

译文:六三,被包容为非、终致羞辱。

注释: ①包羞:包,指三包容于上九;羞,羞辱。此言六三处《否》下卦之终,不中不正,但恃上所包容,怀谄奉承,妄作非为,终致羞辱。《王注》:“俱用小道,以承其上,而位不当,所以包羞也。”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被包容为非,终致羞辱”,说明六三居位不正当。

说明: 爻辞不言凶、咎,只说“羞”,似表明“小人”之势正盛;但从“君子”的角度看,终为可“羞”。马其昶曰当‘小人道长’之时,三之所为,或无凶咎,然而君子耻之J(《重定费氏学》)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译文:

注释: ①有命无咎:命,此处指扭转否道的“天命”,又兼含九五“君命”之意。此言九四处下卦进入上卦之初,“否”道将有扭转,奉“命”济“否”,故获“无咎”。《周易玩辞》《泰》虽极治,以命乱而成蛊;《否》虽极乱,以有命而成益。‘命’者,天之所令,君之所造也。道之废兴,岂非天耶?世之治乱,岂非君耶?”
②畴离祉:畴,音ch6u,通“俦”,犹言“众类”,此处指下卦诸阴;离,附依;祉,福也。此句承前句之义,说明“否”道将转之时,群阴亦依附于“济否君子”而获福。马振彪云‘否’之世,小人得志。然君子之志未尝不各行其是,不与小人为缘;此志常行,即转‘否’为‘泰’之基也。此即天命所寄,为天下造福利,小人亦引同类而附离焉。九四之志,扶危济倾,故不疑其所行也。”(《周易学说》)案,《象传》谓九四“志行”,《集解》引荀爽曰广谓志行于群阴也”,则爻辞“畴”当指下三阴,今从之。但《正义》认为“畴”指初六,可备一说。

说明: 九四,奉行扭转否道的天命,无所咎害,众类相依附均获福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译文:《象传》说奉行扭转否道的天命,无所咎害”,说明九四济否的志向正在施行。

说明: 《泰》九三“无往不复”是将转否之象;《否》九四“有命无咎”是将转泰之征。胡炳文曰:“否泰之变,皆天也。然泰变为否易,故于内卦即言之;否变为泰难,故于外卦始言之。”(《周易本义通释》)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译文:

注释: ①休否,大人吉:休,作动词,犹言“休止”。此谓九五居尊为“君”,阳刚中正,当否世转泰之时,以休止天下否闭为己任,故称“大人吉”。《程传》五以阳刚中正之德居尊位,故能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
②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音b劬,此处指“草木丛生”,《尚书•禹贡》“草木渐苞”,《孔传》“苞,丛生”。此句诫九五之“君”要“心存将危乃得固”(《王注》h《朱子语类》有戒惧危亡之心,则便有苞桑系固之象。盖能戒惧危亡,则如系于苞桑,坚固不拔矣。”)

说明: 九五,休止否闭局面,大人可获吉祥;(心中时时自警:)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就可以像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无恙)。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译文:《象传》说大人的吉祥”,说明九五居位中正得当。

说明: “惧危则安”,是本则爻辞的核心思想。《系辞下传》引孔子语对此论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身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译文:上九,倾覆否闭局势;起先犹存否闭、最后通泰欣喜。

注释: ①倾否:此谓上九居“否”道穷极之时,刚健勇猛,故能一举倾覆否闭局势。《集解》引侯果曰:“倾为覆也,否穷则倾矣。”
②先否后喜:此谓“倾否”之际,虽仍有“否”,但最后彻底倾覆,天下通泰,故“先否后喜”。《集解》引侯果曰傾,犹否,故‘先否’也;倾毕则通,故‘后喜’也。”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译文:《象传》说:否闭终极必致倾覆,怎能保持久长呢!

说明: “否极泰来”的哲理,上九喻之至明。但要彻底“倾否”,没有刚健勇猛的势力是不可能的。上九积乾健至盛,实是“济否”功成的重要因素。程颐曰:“否终则必倾,岂有长否之理?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而后能也。故《否》之上九则能倾否,《屯》之上六则不能变屯也。”(《程传》)


总论

物有“泰”,必有“否”,《杂卦传》日《否》、《泰》反其类”,即表明两卦之义相互反对。《否》卦所明“否闭”之理,体现于事物对立面之间不相应和,即上下不交,阴阳不合。卦象天在上、地在下,《彖传》谓“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已明确揭示其义。卦中六爻,下三爻就阴柔者“处否”而言,初六知时能退获“贞吉”,六二被包容顺承一时得“吉”、但为“大人”所不取,六三被包容为非、徒获羞辱,此主于警戒群阴守正勿进;上三爻就阳刚者“济否”而言,九四奉命扭转否道“无咎”,九五休止否道获“吉”,上六倾覆否道有“喜”,此主于嘉勉群阳用力行志。可见,“否”时虽万物闭塞不通,但“否极泰来”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本卦的核心思想是教人当“否”之时,要有转“否”成“泰”的毅力与信念,并给人带来在“否闭”中走向“通泰”的期望。《周书•萧詧传》载后梁宣帝萧詧《愍时赋》曰:“望否极而云泰,何杳杳而无津”,正表露了处“否”求“泰”的焦虑心情。至于九五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莓桑”所蕴含的“惧危能安”的哲理,又对后人产生过颇为深刻的影响。《潜夫论•思贤篇》曾就此发出一番议论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易》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故养寿之士,先病服药;养世之君,先乱任贤。是以身常安而国脉永也。”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