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卦

泰卦

[泰卦原文]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 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 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 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 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 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象曰 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 苞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 得尚于中行。
象曰 苞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 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六四 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 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 孚,中心愿也。
六五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 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 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 贞吝。
象曰 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泰卦详解]

泰:小往大来,吉,亨。

译文:《泰》卦象征通泰: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

注释: ①泰:卦名,下乾(=)上坤(E5),象征“通泰”。《序卦传》泰者,通也。”
②小往大来,吉,亨:小往,指阴爻居外卦;大来,指阳爻居内卦。这是就上下卦内乾外坤而言,谓“通泰”之时阳者盛而来,阴者衰而往,即《彖传》“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义,故“吉,亨”。《正义》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以此吉而通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译文:《彖传》说通泰,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这是表明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的生养之道畅通,君臣上下交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协同。此时阳者居内、阴者居外,刚健者居内、柔弱者居外,君子居内、小人居外:于是君子之道盛昌,小人之道消亡。

注释: ①天地交而万物通:天,指下乾;地,指上坤。此据上下卦象,说明天地阴阳交和、万物生养畅通之理。《集解》引何妥曰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案,自然现象中,如地气受热上升为云,云气冷却下降为雨,在古人心目中正属“天地交”之理。
②上下交而其志同:上,喻君;下,喻臣。此句合前句释卦名“泰”。《集解》引何妥曰此明人事泰也。上之与下,犹君之与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济养万民也。”
③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外,指内卦、外卦;阳、健、君子,指三阳爻;阴、顺、小人,指三阴爻。此三句以阴阳爻的居位特点,释卦辞“小往大来”。《集解》引何妥曰:“顺而阴居外,故曰‘小往’;健而阳在内,故曰‘大来’。”又引崔憬曰阳为君子,在内健于行事;阴为小人,在外顺以听命。”
④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此总结前三句的喻意,并释卦辞“吉,亨”,说明“泰”之时阳息阴消,利于“君子”不利于“小人”。《集解》引《九家易》曰谓阳息而升,阴消而降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译文:《象传》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裁节促成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百姓。

注释: ①天地交,泰:释《泰》卦下乾为天、上坤为地之象。《集解》引荀爽曰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
②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后,《尔雅•释诂》君也”;财,《释文》引荀爽本作“裁”,《集解》引郑玄日“节也”,《本义》“财,裁同”,犹言裁节调理;天地之道,即天地相交之道。此谓“通泰”之时,必须善为裁节调理,不使滥“通”失节,才能成就“天地相交”之道。案,《集解》引虞翻注,主张“财”即谓“财用”,指ar守位以人,聚人以财,故日成天地之道”;惠栋《周易述》发挥虞义曰言后资财用以成教,赞天地之化育”;近人黄元炳《易学探源经传解》也认为人以财交通,即以成天地交应之道。”此均可备参考。
③辅相天地之宜:相,读xidng,“辅相”犹言辅助赞勉,与前句“财成”对文;天地之宜,即天地化生之宜。此谓“通泰”之时,必须多加扶持,不断赞勉促进天地化生之宜。辞意含有不可因“泰”自逸的微旨。
④以左右民:左右,即“佐佑”,犹言“保佑”。此句合前两句,说明“君主”观《泰》卦之象,悟知处“泰”不可安逸无事,应当调节成就“天地之道”,辅助赞勉“天地之宜”,使上下交通、治国保民,才能长获“通泰”。《王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上下大通,则物失其节,故‘财成’而‘辅相’,以左右民也。”

说明: 《泰》卦的卦形为天在下、地居上,似乎把天地位置颠倒了;但这正说明本卦强调“交”而后“泰”的义理。《折中》引邱富国曰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气交,气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人事之泰也。”然而,当事物通泰昌盛之时,又须妥善处之,才不致转“泰”成“否”。《大象传》所谓“财成”、“辅相”、“左右民”,正是阐发保“泰”之义。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译文:初九,拔起茅草、根系相牵,这是同质汇聚所致;往前进发可获吉祥。

注释: ①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茅,茅草,《说文》菅也”;茹,根相牵引之状,《释文》广茹,牵引也、汇,《释文》“类也”,谓同质汇聚。此以拔茅草其根相牵为喻,说明初九当“泰”之时,阳刚处下,与二、三两阳俱有外应而志在上行,故一阳动则三阳并动;以此进取,必能通达,故称“征吉”。《王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己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往前进发可获吉祥”,说明初九的心志是向外进取。

注释: ①志在外:谓阳刚志在上进。《诚斋易传》君子之志在天下,不在一身,故曰‘志在外’也。”

说明: “通泰”之时,阳刚盛长;当其初始,一阳“泰”则诸阳皆泰。初九拟“拔茅”之象,表明此时宜于进取征”必获“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译文:九二,有笼括大川似的胸怀,可以涉越长河,远方的贤者也无所遗弃;同时不结党营私,能够佑助行为持中的君主。

注释: ①包荒:包,犹言“笼括”;荒,《释文》本亦作‘巟’”,《集解》引虞翻曰:“大川也。”此以笼括大川,喻九二阳刚居中,胸怀广阔而能包容一切。案,《王注》释“包荒”为“包含荒秽”,可备一说。
②用冯河,不遐遗:冯,音pfng,通“堋”,涉越,《说文》:“堋,无舟渡河也。”《段注》:“‘堋’正字,‘冯’假借字”,《尔雅•释训》冯河,徒涉也”,即涉水过河;不遐遗,“不遗遐”的倒装。此承前句义,说明九二既有“包荒”之德,则可涉越长河,广纳远方贤者。《王注》用心弘大,无所遐弃,故曰‘不遐遗’也。”
③朋亡:朋,朋党;亡,即“无”。此谓九二道德光明,不结党营私。《王注》无私无偏,存乎光大,故曰‘朋亡’也。”
④得尚于中行:尚,《王注》释为‘‘配”,即配合,《经义述闻》以为古训无征,遂据《尔雅•释诂》“尚,右也”释为“佑助”,今从之;中行,指六五居尊、行为持中,《王注》中行谓五。”此句合前文诸句,说明九二以阳刚处《泰》下卦之中,有“包荒”、“冯河”、“不遐遗”广朋亡”之象,上应六五柔中,犹如能用广阔无私的胸怀佑助行为持中的“君主”,治世以成“通泰”。《程传》二虽居臣位,主治泰者也”,正合爻旨。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译文:《象传》说有笼括大川似的胸怀”、“能够佑助行为持中的君主”,说明九二的道德光明正大。

注释: ①以光大也:《折中》《传》只举‘包荒’,非省文以包下,盖4包荒’是治道之本。然‘包荒’而得乎中道者,以其光明正大,明断无私。”

说明: 九二爻辞认为,世道通泰,往往体现于“治世”之臣胸襟广阔,秉公无私,即朱熹所谓“不遗遐远,而不泥朋比”(《本义》)。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译文:九三,平地无不化险陂,去者无不重回复;能够牢记艰难、守持正固就可免遭咎害,不怕不取信于人,食享俸禄自有福庆。

注释: ①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陂’音P丨,水旁或山旁倾陡之处,《说文》阪也,一曰池也”,《段注》陂得训‘池’者,陂言其外之障。”这两句以“平”变“陂去”转“复”为喻,说明九三处内卦之终,为上下卦转折点,当防“通泰”转为“否闭”。《本义》:“将过于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也。”
②艰贞无咎:此讀九三不可处泰忘忧,宜多戒惕。《程传》方泰之时,不敢安逸,常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如是则可以无咎。”
③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恤,《集解》引虞翻曰“忧也”;孚,信也,文中含“取信于人”之义;食,谓食享俸禄,《礼记•坊记》“食浮于人”郑玄注食,谓禄也。”这两句承前句之义而发,说明九三当此“通泰”可能转化之时,若知“艰”守“正”,不但“无咎”,而且可以“字信”于人,长保俸禄。《正义》信义先以诚著,故不须忧其孚信也;信义自明,故于食禄之道自有福庆也。”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译文:《象传》说去者无不重回复”,说明九三处在“天地”交接的边际。

注释: ①天地际:际,《广韵》“边也,畔也”。《集解》引宋衷曰:“位在乾极,应在坤极”,即言九三处下乾终极,所应上六居上坤终极:两极各为天、地之际,寓有“泰”将转“否”的危险。

说明: 事物的发展往往正、反互为转化。处泰若能忧否,则足以避害,这是九三“艰贞无咎”之旨。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译文:

注释: ①翩翩:《说文》翩,疾飞也”,《诗经.小雅•巷伯》“缉缉翩翩”,《毛传》谓“往来貌”;此处指相从下降之状。这句说明六四以阴居上卦之初,当“上下交泰”之时,与五、上两阴连翩下降求应于阳。
②不富:《周易集说》《易》以阴虚为不富。六四阴爻,故曰‘不富’。”此处又喻六四能虚怀下应初阳,即《学易记》所谓“上以谦虚接乎下”之意。
③以其邻不戒以孚:前一“以”字,《尚氏学》训与(《广雅•释诂三》“以,与也”);后一“以”字为连词,犹“而”;邻,指五、上两阴。此句申发前两句之义,说明六四与近邻诸阴未曾诫告而均有下应阳刚的诚信心怀,故能不约而同、连翩并降。《古周易订诂》此正阴阳交泰之爻也”,“邻指五、上,四虽‘不富’而能挟其并居之邻相从而下者,以三阴皆欲求阳,故不待教戒而能以之下孚乎阳也。”案,本爻辞旧读多作“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这里采用《尚氐学》句读。

说明: 六四,连翩下降,虚怀不有富实,与近邻未相告诫都心存诚信


《象》曰广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译文:《象传》说连翩下降,虚怀不有富实”,说明上卦阴爻都损去了殷实;“未相告诫都心存诚信”,说明阴爻内心均有应下的意愿。

注释: ①失实:即爻辞“不富”之义。《古周易订诂》‘不富’而其邻肯从之旨,以三爻皆不富而欲资富实于阳故也。”
②中心愿:《折中》引俞琰曰愿者,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之时,上下不相疑忌,盖出自本心,故曰‘中心愿’也。”

说明: 本卦义主“交泰”,故阳能禀实应上,阴能虚己应下:阴阳上下交济,遂呈“通泰”景象。六四“翩翩”与初九“拔茅”两象正相呼应。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译文:六五,帝乙嫁出少女,以此获得福泽、至为吉祥。

注释: ①帝乙归妹:帝乙,商代帝王,《子夏传》、京房、荀爽以为即商汤,虞翻以为商纣王之父;归,女子出嫁之称;妹,《说文r女弟也”,《段注》引《毛传》谓“女子后生曰‘妹’”。此句取古代帝女出嫁的故事为喻,说明六五阴居尊位,下应九二,犹如“帝乙”下嫁贵女以配贤者,正见上下交通之理。《周易义海撮要》引陆希声曰五以柔在上,帝女之象;下配于二,下嫁之象。”案,《归妹》六五亦取此象,可参阅。
②以扯元吉:祉,福也,文中用如动词。此句说明五应二为“交泰”至美之象,故称“元吉”。《尚氏学》‘以祉元吉’者,言二升五,五来二(原注:来二即归),各当其位,永为偭耦,故‘元吉’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译文:《象传》说以此获得福泽、至为吉祥”,说明六五居中不偏以施行应下的心愿。

注释: ①行愿:《尚氏学》谓五愿归二也。”

说明: 居尊下交,尤见可贵。此爻称“元吉”,正含“通泰”大成的象征。程颐曰:“元吉,大吉而尽善者也。谓成治泰之功也。”(《程传》)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译文:上六,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不可出兵征战,自行减损典诰政令,守持正固以防憾惜。

注释: ①城复于隍:复,通“覆”,《说文》引作“覆”;隍,《集解》引虞翻曰.•“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此句以城墙塌入城沟喻泰极否来。《王注》居《泰》上极,各反所应;泰道将灭,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是故‘城复于隍’,卑道崩也。”
②勿用师,自邑告命:邑,通“挹”,犹言“减损”;告命,即“诰命”,指训诰政令,这两句说明上六当“泰”道转坏之时,居位尊高,不可兴师妄动,而要自我精简繁文、改革弊政,以求渡过危难时期。《尚氏学》承吴汝纶先生《易说》指出:“邑,挹之省文,挹损也。言自挹损其告命,如后世之下诏罪己也。”此即揭明处《泰》上六之时,当“勿用”、退处。案,《正义》释“自邑告命”曰于自己之邑而施告命”,可备一说。
③贞吝:犹言“守正防吝”(参阅《屯》九五译注)。此谓上六将临“否闭”之世,实因“时穷”所致,故希冀其自守正固,或可避因免“吝”;所谓“贞”者,即前文“勿用师,自邑告命”之旨。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译文:《象传》说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说明上六的发展趋向已经错乱转化。

注释: ①其命乱:命,命运,犹言“发展趋向'《尚氏学》言泰极返否,为天地自然之命运,无可避免。此‘命’字与‘告命’异。”

说明: 上居卦终,泰极必反。朱熹曰:“此亦事势之必然。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天下无久而不变之理。”(《朱子语类》)


总论

事物对立面的交合、统一,往往是走向亨通的先决条件。《泰》卦,正是以上下交通、阴阳应合,阐明事物“通泰”之理。卦象天在下、地居上,《彖传》谓“上下交而其志同”,已明确喻示其义。曹丕论曰夫阴阳交,万物成;君臣交,邦国治;士庶交,德行光。同忧乐,共富贵,而友道备矣。《易》曰:‘上下交而其志同。’由是观之,‘交’乃人伦之本务,王道之大义,非特士友之志也。”(《初学记》引《魏文帝集》)此说将物“交”而“泰”的道理,又作了进一步的推阐。《泰》卦六爻所示,无不见“交通”之旨。刘定之指出六爻之中,相交之义重:初与四相交,泰之始也,故初言以其汇、如茅之连茹,四言以其邻、如鸟之连翩;二与五相交,泰之中也,故五言人君降其尊贵以任夫臣,二言大臣尽其职以答夫君;三与上交,泰之终也,故三言平变而为陂,上言城复而于隍。”(《折中》引)然而,六爻中诫意最深的,当属三、上两爻所体现“泰极否来”的哲理:九三是转化的苗头,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示警;上六是转化的终极,以“城复于隍”见义。《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论语•子路》谓:“君子泰而不骄”,似均可借以印证《泰》卦寓涵的“处泰虑否”的鉴戒意义。

鲁ICP备2020040142号-23